![]() |
1967年的汕頭街及大埔街,隸屬雙園區,紅點為汕頭街派出所位置。 截圖自中研院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
隨著1980年代鐵路地下化工程的興築與完成,雙園區遭撤除,汕頭街自台北市街道地圖消失,多數路段已與艋舺大道重疊,原本的繁華歸於沉寂,變成安靜平凡的老社區。鄰近曾經屬於汕頭街的巷弄編制也就此四散。
不過,汕頭街遺跡總比漳州街和克難街留的多,像是台北堂餅行前一小段雙線道,還有街尾靠近西園路、殘存獨立的汕頭街11巷,皆可想見當初整合之困難。
![]() |
1967年的汕頭街及大埔街,隸屬雙園區,紅點為汕頭街派出所位置。 截圖自中研院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
隨著1980年代鐵路地下化工程的興築與完成,雙園區遭撤除,汕頭街自台北市街道地圖消失,多數路段已與艋舺大道重疊,原本的繁華歸於沉寂,變成安靜平凡的老社區。鄰近曾經屬於汕頭街的巷弄編制也就此四散。
不過,汕頭街遺跡總比漳州街和克難街留的多,像是台北堂餅行前一小段雙線道,還有街尾靠近西園路、殘存獨立的汕頭街11巷,皆可想見當初整合之困難。
![]() |
《主席》(1969) 電影截圖,旭川運河與林開郡洋樓。 © 20th Century Fox |
當大家提到在基隆取景的好萊塢電影,不免會聯想到勞勃懷斯執導的《聖保羅炮艇》(1966),把基隆充當上海外灘。2022年城市博覽會期間,林開郡洋樓首度對外亮相,這部名片一再被提起。但真的只有《聖保羅炮艇》捕捉到林開郡洋樓的風光嗎?
柳營車站是迷你小站,乃戰後台鐵應旅客需求才設立的,直到現在,也僅有電聯車停靠。逛遍新營,眼看下午天光仍亮,決定騎回新營車站,轉搭區間車去只需三分鐘車程的柳營逛逛。下車後跨過行人陸橋,遇到普悠瑪號迅速駛過,光站在月台上就能感受到時速之快,那種疾風不免叫人捏一把冷汗。
文學地景旅行來到新營糖廠。這間老糖廠不再製糖,而是主打五分車觀光,勝利號尤其是一大焦點,那張通過急水溪鐵道橋的影像非常著名。不過這班列車目前僅限假日行駛,所以平日來糖廠,是沒有勝利號可搭的,中興車站外顯得寂寥。不過此行的目的本來就不是勝利號。
造訪新營前,我對台南社區大學架設的網站「閒閒罔哺豆」印象很深。其中一篇《新營本通り,散步紅豆麗》圖文並茂,令我讀得入迷,附贈的街道散步地圖頗有渡邊義孝老師手繪的神韻。我因此按圖索驥,想把日治還是戰後興建的街屋和地標,通通看過一遍。
《台灣紀行》是《街道漫步》第四十集,1994年問世時即造成轟動。《台灣紀行》絕非普通遊記,實際上是司馬遼太郎對台灣歷史的深入觀察,從政治、經濟、地景、人文等各種議題進行剖析,現在讀來仍讓我驚駭不已。文末亦收錄與李登輝前總統的對談〈生在台灣的悲哀〉。1995年,本書由台灣東販發行繁體中文版;2021年,大田出版社再版。
「當然而然,這個島的主人,非以此島為生死之地的、無其數的百姓們莫屬。」
故事大綱:日活電影公司製作、台日跨國合拍的《星のフラメンコ》(星之佛朗明哥),英語片名 Star of Destiny,台灣片名譯為《天倫淚》。故事敘述商船學校的學生西条英司 (西鄉輝彥 飾),來到台灣尋找生母西条英子 (台灣人,歸化日本籍) 的過程,並愛上美麗的小學教師林華琴 (汪玲 飾)。
飾演男主角的西条英司為日本知名歌手西鄉輝彥 (1947-2022),其所演唱的電影主題曲「星のフラメンコ」曾大賣30萬張,至今已是日本經典金曲之一。而這部總天然色《天倫淚》以台灣外景做為噱頭,取景地點主要集中於台北市舊城區、新北市淡水區及高雄市、澄清湖等觀光景點,成為追憶老台灣風光的珍貴歷史見證。
侯孝賢執導、本片同名第一部《兒子的大玩偶》,描寫1960年代的宜蘭縣羅東鎮,坤樹為求得一家溫飽,從事為戲院做活動廣告的工作,並從日本雜誌上看到的「三明治人」(Sandwich Man) 做發想,說服老闆讓他身體前後各掛一張電影海報,打扮成小丑遊走在大街小巷,並藉此逗弄他年幼的兒子。後來,坤樹不再打扮成小丑模樣,兒子竟然認不出他,放聲大哭起來。
《兒子大玩偶》普遍與《光陰的故事》(1982) 視為台灣新電影的開端之作,這兩部的共同點在於都由國民黨旗下的中央電影公司出品 (小野與吳念真策畫,說服時任總經理明驥調整製片方針),並且都為新銳導演執導的低成本短片合集。《兒子大玩偶》初期安排侯孝賢搭配王童、林清介改編黃春明三部鄉土短篇小說,但王童因執導同樣為黃春明小說改編的《看海的日子》(1983) 退出、林清介也因故拒絕,所以最終從金穗獎獲獎者當中挑選萬仁、曾壯祥執導另外兩段,並由陳坤厚負責三部短片的攝影指導。
( 文.島國拾影 )
台灣最早有民生自來水設施的城鎮,不是台北,而是淡水。
西元1896年、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後,台灣總督府為改善島內的衛生用水的問題,聘請英國衛生工程學家威廉.巴爾頓及學生濱野彌四郎來台考察,負責自來水廠的設計與施工。在台三年期間,巴爾頓考察全島及澎湖的衛生狀況,規劃滬尾 (淡水舊名) 及基隆兩地的自來水系統。1899年、即巴爾頓感染瘧疾病逝同一年,「滬尾水道」竣工,成為台灣現代化自來水的開端。後人尊稱巴爾頓為「台灣自來水之父」;接續老師遺志的濱野彌四郎,則被稱作「台灣水道之父」。
上回參觀完自來水博物館小觀音蓄水池,進而誘發我參觀更多水道遺跡的渴望。我決定沿著水源街,一路扶搖直上至大屯山麓的雙峻頭水源地,追本溯源,體驗這條隱形的百年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