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台北市】消失的汕頭街.艋舺洪氏祖厝( 文.島國拾影 )


第一次聽聞汕頭街,是在訪問剪黏師傅徐明河 (1942-2023) 師傅的時候。徐師傅回憶,當時剪黏所需要的玻璃材料,都會去俗稱下崁的萬華車站,汕頭街一帶的玻璃工廠找。這也反映了與縱貫鐵路平行的汕頭街產業型態──早期鐵道沿線聚集數家玻璃、肥皂、紡織工廠,還有中央印刷廠,是昔日台北市的輕工業重鎮。


1967年的汕頭街及大埔街,隸屬雙園區,紅點為汕頭街派出所位置。
截圖自中研院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隨著1980年代鐵路地下化工程的興築與完成,雙園區遭撤除,汕頭街自台北市街道地圖消失,多數路段已與艋舺大道重疊,原本的繁華歸於沉寂,變成安靜平凡的老社區。鄰近曾經屬於汕頭街的巷弄編制也就此四散。

不過,汕頭街遺跡總比漳州街和克難街留的多,像是台北堂餅行前一小段雙線道,還有街尾靠近西園路、殘存獨立的汕頭街11巷,皆可想見當初整合之困難。


汕頭街街廓範圍遼闊,巷弄錯綜複雜。我們就先從汕頭街派出所舊址找起吧!查閱老地圖,會發現派出所自始至終都在大埔街上。汕頭街派出所不在汕頭街,反而在大埔街,真是奇怪!

這幢平房建築物現在是莒光民防協勤中心,正門一隅有塊汕頭街派出所成立紀念碑,立碑於民國36年 (1947) 6月15日,石碑左右兩側分別有發起人與捐款人的芳名。平時這個石碑總被停放的機車遮擋,若沒有特別留意,很容易會忽略這處歷史遺物。



原本碑前還有座古早的台北市公用投幣電話亭,查看Google街景地圖,會發現直到2023年都還在!沒料到這次造訪該地就已不見蹤影,詢問旁邊開業的檳榔攤老闆娘,她說前陣子拆掉了,不然其實還能使用。真是令人失望。


從大埔街轉進折回艋舺大道的小巷,右手邊老宅外牆上的雙園浴池字樣,吸引住我的目光。鐵道沿線因工廠聚集,職業介紹所也不少,吸引中南部民眾北上謀生,落腳於車站週遭。會產生這樣子收費低廉的大眾澡堂,儼然北漂打拼的庶民生活縮影。

雙園浴池的「雙園」取自原本隸屬的行政區名稱,90年代,該區裁撤併入萬華區、中正區,跟汕頭街一樣成為歷史名詞。

大埔街及莒光路之間的莒光路112巷,即昔日巷道重編前的汕頭街22巷


巷弄中的艋舺洪氏祖厝現已被指定為台北市定古蹟。根據「國家文化資產網」介紹,清道光年間落成的洪氏祖厝,燕尾翹脊、二進帶單側護龍,門面左側渾厚的馬背山牆,上頭有講究的懸魚裝飾,展現大戶人家過往該有的氣派格局。可惜洪厝年久失修,顯得落寞許多。





當我看到祖厝後頭唭哩岸石砌成的圍牆時,才想起多年以前,自己曾經獨自在洪厝附近的蜿蜒曲徑打轉。如今重訪舊地,感覺並沒有改變太多,時光彷彿是靜止的。


這一帶巷弄曲折狹窄,猶如迷宮秘境,因而阻擋住外頭的喧囂和車流。一路所見保留「汕頭街」大名的舊款門牌和靛藍巷道牌,閒置廢宅林立,頗有與世隔絕之感。


這裡也是張作驥導演的《優雅的相遇》(2024) 拍攝場景。未來這塊汕頭街僅存的街區遺跡,都市更新的腳步會不會趕上此地,這就不得而知了。

【參考文獻】

1.《萬華地方學》,萬華社區大學,http://whcc.org.tw/wanhuamap/page5.html
2. 艋舺洪氏祖厝,國家文化資產網

【旅行日期】2024年11月

原文發表於島國拾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mMk8dxS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