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早有民生自來水設施的城鎮,不是台北,而是淡水。
西元1896年、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後,台灣總督府為改善島內的衛生用水的問題,聘請英國衛生工程學家威廉.巴爾頓及學生濱野彌四郎來台考察,負責自來水廠的設計與施工。在台三年期間,巴爾頓考察全島及澎湖的衛生狀況,規劃滬尾 (淡水舊名) 及基隆兩地的自來水系統。1899年、即巴爾頓感染瘧疾病逝同一年,「滬尾水道」竣工,成為台灣現代化自來水的開端。後人尊稱巴爾頓為「台灣自來水之父」;接續老師遺志的濱野彌四郎,則被稱作「台灣水道之父」。
上回參觀完自來水博物館小觀音蓄水池,進而誘發我參觀更多水道遺跡的渴望。我決定沿著水源街,一路扶搖直上至大屯山麓的雙峻頭水源地,追本溯源,體驗這條隱形的百年水路。
在旅程開始前,先到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小白宮) 參觀俗稱「水管頭」的郵筒型立式消火栓,這是從三民街搬移過來的公共給水器,提供平民百姓汲取。
郵筒行水管頭原址 (左下方石座),2009年拍攝。老屋現已拆除。 |
看了舊照片,恰巧原址就在我2009年拍攝的老屋雙柱前方左側 (2004年遷移)!如果這個古董還留於原地,可能會被宵小光顧而失蹤吧。
淡江大學山麓、隨山勢蜿蜒的水源街一段,正如其名,即可得知為當年從水源地將潔淨用水輸送至市街的路線,所以腳底下的溝渠,應該還有潺潺清泉不停滾動。作家朱天文就讀淡江大學期間,租屋處就在水源街,時光荏苒,當年《淡江記》裡描寫仍存有四合院古厝租給學生的水源街,現今早已變成壅塞不堪的行人地獄了。
看水道遺跡前,先到農會超市找畜魂碑,躲在角落,一不注意就會錯過。
農會超市現址昔日為屠宰場,日本人相信萬物皆有靈,動物屠宰過後、立碑撫慰魂魄,用以安定人心。這座石碑於昭和18年(1943) 5月設立,後方碑文寫「淡水郡警察課長 神代文治書」,從中便能明白當年屠宰業務由警察管轄。
快到英專路時,轉進水源路一段83巷。徒步這條沿著山壁鑲嵌、林木扶疏的人行坡道,頓時遠離山腳下的塵囂。途中,會經過淡江大學著名的「克難坡」,共計132階,新生入學儀式,校長都會帶上學生登一遍。
交會處附近保留座滬尾水道的「水閥室」,功能為透過加壓、以利將水源經由管線送至市區內。圓弧紅磚砌成的「水閥室」,遠遠觀之,像極長滿鮮綠苔衣的防空洞。
小徑續行,盡頭石階錯落,頗有古韻。拾級向上,抵達交通要衝,「淡江大學」四個大字映入眼簾。
從淡江大學循水源路二段「逆流而上」,通過俗稱登輝大道的淡金路,直搗滬尾水道供水源頭──雙峻頭水源地。轉進346巷,大約五分鐘不到,紅磚砌造的大門近在咫尺。門口兩側小柱子上書寫「淡水街」及「水源地」,古色古香。
巴爾頓及濱野彌四郎根據前人探勘大屯火山群的地下湧泉為基礎,共有四個出水口被納入考量,一、二號出泉處位於水梘頭 (水源里),後兩處分布在雙峻頭,最終考慮與淡水市街的距離,雙峻頭四號出泉處雀屏中選。
西元1896年夏動工、1899年春正式啟用的雙峻頭水源地,成為台灣第一座現代化自來水廠。透過水道管線,一路如溜滑梯般沿著山坡導向淡水市街,隱形地流經我們熟悉的老街區、小白宮、紅毛城。在公共衛生觀念尚未普及的世紀之交,淡水民眾就能享有乾淨的自來水,無疑是台灣最「前進」的城鎮了。
除非團體申請,這座百年歷史的水源地平時是沒開放參觀的,只能在外頭看看舊時的水管頭、鑄鐵輸水管、制水閥等古董。所幸圍牆不高,尚能捕捉到園內鮮綠如蔭的老樟樹,以及造型典雅的出水口拱門,立面上題「淡水水源」。水源地外圍繞著溝渠,水質清澈見底,讓整個環境倍感清涼。
筆者對於朱延平導演闡述《異域》(1990) 的拍攝地點記憶猶新,他指出中緬邊境的叢林戲,是在淡水水源地後山森林裡完成,讓聞者跌破眼鏡。筆者推論水源地本身無法進入,所以導演說的取景地點,極大可能是巷底的虎頭山,就在水源地後方巷弄山坡上,對於拍片來說可謂便利。由於人煙稀少,仍保有完整的低海拔林相生態,下次要去一探。(同年《新十二生肖》應當也採用同個森林場景。)
雙峻頭的這兩處天然湧泉,迄今仍供給淡江大學及部分附近地區的生活用水。水源街往上走,右側下方會看到第三號水源的出泉處,現在被柵欄團團圍住,該地居民蠻常在此接水使用。附近還有座淡江農場,以天然礦泉游泳池號召,三十多年來一直是炎夏消暑去處,想必與水源地的乾淨湧泉有極大關聯。
農場所處的凹谷,有幾幢頗具歲月感的古厝,其中修繕過的李氏宗廟最引人注目,堂號「燕樓」。李家為當地望族,文史界的大前輩李乾朗即淡水李家後人。往北新莊方向,還有門神彩繪匠師莊武男經營的「錦繡莊」。
沒想到水源地一帶,人文色彩竟也如此薈萃。
▫️
◎ 旅行時間:2023-10
◎ 臉書粉專發表時間:2023-10-29 ~ 1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