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夢人生》(1993) 片中的文山郡警察駐在所,可能是我目前為止找過最困難的取景地,將近一年的考查,才知道正確位置。
2023年,有幸向「杜哥」杜篤之請教,他說場景在銅鑼──侯導是有多喜歡銅鑼啊?
隨後請益幾名《戲夢人生》劇組人員,其中一位直接點名「老鷄隆」。孤陋寡聞的筆者,這才知道原來銅鑼還有「老鷄隆」和「新鷄隆」兩座與北台灣基隆毫無關聯的百年聚落,甚至驚訝銅鑼曾以天然漆料外銷日本聞名。但Google街景地圖左看右看,「老鷄隆」都不像有日式宿舍的地方啊?
2024上半年,無意間從國家文化記憶庫翻到由謝其煚拍攝的「台灣殖漆株式會社」黑白照片,確認這幢木造房舍立面跟《戲夢人生》拍片場景一模一樣,相當振奮!接著陸續了解該屋與前銅鑼鄉長蘇登松的關聯,認識天然漆產業興衰……我有預感,我就快找到了。
先寫訊息給負責建檔的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小編幫我問人,可惜,一無所獲。
開始逐一請教文史工作者。有人說在「新鷄隆」新隆村,有人說是銅鑼車站附近的「銅鑼漆精製工場」、即今日中華電信現址,眾說紛紜。後來,冒昧跟以下午茶聞名的雙峰草堂銅鑼燒茶屋詢問,他們竟費心去問鄉民代表,告知我是「老鷄隆」無誤。對一篇陌生留言大費周章,非常感謝。
但是會在老鷄隆哪裡呢?林衡道老師的名勝古蹟調查沒特別著墨;翻閱厚重扎實的《台灣天然漆百年史》一書,寫道「台灣殖漆株式會社」的「銅鑼造林所」地址為興隆村,然後土地已經於2003年前後出售拆除,沒有太多資訊。與其透過網路資料和書籍臆測,還是必須得自己實地探訪。
∎ 初識老鷄隆
銅鑼鄉興隆村,原名老鷄隆,因山形有如雞籠而得名。根據林衡道老師所撰,在山線鐵路開通、銅鑼設車站以前,人口稠密程度曾超過今銅鑼鄉治,一直到1935年(昭和10年) 關刀山大地震──這場巨大天然災變導致全村毀滅,地方始見蕭條。
老鷄隆之所以被銘記,很大因素是安南漆樹主要造林地。老一輩的銅鑼鄉民,應該對「割漆」並不陌生。
台灣生漆產業起源於1921年 (大正10年),日本當局為減少從中國和越南進口生漆、且響應「工業日本,農業台灣」政策,民間企業株式會社齋藤漆店赴台投入研究,選定土壤及天候條件適合的銅鑼試種漆樹,並在地方仕紳蘇登松協助下,大規模於老鷄隆及新鷄隆山區種植安南漆樹。1940年左右興建、老鷄隆村口的這幢「銅鑼造林所」,其地理位置猶如入山咽喉,性質應該有著門戶般管理、辦公的功能。
二戰後日本人撤離,台灣人接手把株式會社改成公司,一切照舊生產經營;日後有人移民南投,發現埔里更適合種植安南漆樹,於是生漆大本營逐漸轉至埔里。
曾幾何時,一年可外銷上百萬噸、堪稱輝煌的戰後生漆事業,1960年代左右,因外銷受阻、化學塗料興起、塑膠製品大量取代木製傢俱,台灣天然漆產值一落千丈,今日完全是被遺忘的夕陽產業。
∎ 超越鏡頭之外
過橋入村,發現整個聚落是在河階地上。興隆村中心街廓不大,絲毫沒有商業氣息,僅有幾間當地人消費的雜貨店,連街屋還殘存舊時代氛圍。原本縣道119號為雙線公路,當一進入老鷄隆,車道縮減,僅限單線通行。若遇過多車流,肯定會會車困難吧!
我從村內宗教信仰中心三聖宮著手。運氣不錯,在廟口外遇到楊先生。
目測年約60歲的楊先生看了電影畫面、得知我來的目的,二話不說直接帶我走到「拍攝現場」。「我還記得那時候有人來拍片的情景,隔壁鄰居小孩、我妹妹有去當臨演。」他指向已經改建成私人別墅、被高聳綠樹包圍的造林所遺址說道,「以前沒有車道時,是要爬階梯上去的。這老房子拆掉20多年有了。以前老鷄隆有不少日式宿舍,但是多年沒人照顧就都荒廢,倒了。」
銅鑼造林所原址 |
眼前的取景地徹底消失固然可惜,至少內心是滿足的,畢竟解開了謎底,而且再替侯孝賢電影景點添增一筆踏查紀錄。但後續更深入的考據及研究,就必須看有沒有人感興趣了,或許熟悉當地的文史圈前輩更加合適。
熱心的楊先生邀我進屋坐坐。他的住宅內還保留5、60年的木製拉門,掛在牆面、鑲嵌巴洛克裝飾的方鏡,是一名日本商人送給他媽媽的禮物。
這令我想起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檔案庫查到一張典藏老照片──拍攝於二戰期間,家屬衣冠楚楚坐在造林所立面前、小女孩手持日之丸,祝福陸軍步兵上等兵片山治君出征,身後旗海飄揚。這與《悲情城市》(1989) 於大湖電信局前、二哥林文龍出征劇照何等神似,不過那是「歷史再造」,而這是更真實且殘酷的現實。
50年過後,侯導在同棟屋子開拍《戲夢人生》,劇情安排青年李天祿 (林強 飾) 與無法出征而藉酒消愁的「英美擊滅推進隊」隊長久保田 (竹本和正 飾) 起了口角。
巧合嗎?客家山村的歷史現場,似乎變得更加立體了。
∎ 興隆國小老樟樹
∎ 震災殉難者慰靈碑
【延伸閱讀】
◎《銅鑼消失的產業—生漆》
◎ 原文發表於島國拾影粉絲專頁,發表日期為2024年6月11-1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