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學生時代,我曾經在這裏進行翻山越嶺的城市小冒險,從信二路的基隆忠烈祠登頂中正公園,再走至二沙灣海門天險下山,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真是難忘的回憶。現今目睹山麓多出一龐然巨物基隆塔,不禁覺得時光荏苒、感慨萬千。
由於地形所致,基隆不但有天然海蝕洞穴,人工開鑿的防空洞也密度之高,忠烈祠牌樓旁的信二路防空洞正是其中最長、最具規模者。
二次大戰期間,這裡原本要做為日軍臨時指揮所及居民緊急避難空間,根據解說牌說明,可以從信二路直通舊警二分局 (基隆塔現址),一路上與民宅相通,全長計300公尺。雖然現在只剩一小塊區域了,依舊神秘感十足。
搭乘信二路防空洞深處的電梯,可以直達忠烈祠下方的扇形廣場。
基隆忠烈祠原本是基隆神社。入口牌坊正是當初的鳥居改建而成。神社雖然已經被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建築,現場可見石燈籠、狛犬及參道遺跡,扇形廣場還有棵胡適手植的波蘿蜜。
基隆神社狛犬的敬獻者吉岡鶴吉落款。
想必許多讀者聽過台北迷你版的四國遍路「台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1928年 (昭和3年) 設立的基隆西國三十三所靈場也是條禮佛路線,全程約52公里,全部參拜需耗時數日。目前各番分散於基隆各地,信二路上的佛光山極樂寺前花圃,也有一座第三番,可以說是市民最容易親近的石佛了。
另外還有三尊容易親近的石佛,目前正被劉銘傳路的蓮法寺收留著。
劉銘傳路是條扶搖直上的普通緩坡,也是山友起登紅淡山的必經之路。一開始以為劉銘傳路命名是因為底端高點的銘傳國中而來,其實不然。國民政府遷台後,將基隆市路名重新以「八德」──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來編制。由於對中共「八路軍」的敏感,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愛七路、愛九路,義七路、義九路,偏偏就是沒有愛八路、義八路,這兩條分別被改為劉銘傳路和中興路。
這樣的命名反映當時的兩岸局勢及政治考量,但劉銘傳路的命名,卻也間接闡述了基隆與清法戰爭、清代首任台灣巡撫的連結。另外,劉銘傳路沿途可見樸實的石階巷弄,頗有九份山城的況味,後來發現有部叫做《順雲》的電影,就在這裡取景。
劉銘傳路29號的蓮法寺,三尊石佛就隱身廟門右側,分別是基隆西國三十三所靈場 第四番、第五番及第八番觀世音像。
【旅行日期】2024年11月30日、2025年4月1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