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台南市】新營遊記: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與新營糖廠

文學地景旅行來到新營糖廠。這間老糖廠不再製糖,而是主打五分車觀光,勝利號尤其是一大焦點,那張通過急水溪鐵道橋的影像非常著名。不過這班列車目前僅限假日行駛,所以平日來糖廠,是沒有勝利號可搭的,中興車站外顯得寂寥。不過此行的目的本來就不是勝利號。

1903年,糖商王雪農等人創立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在鹽水港廳岸內庄設立新式製糖工場。1907年,由日本人增資改組,之後陸續收購合併高砂製糖株式會社、台東拓殖株式會社 (像是現在的花蓮光復糖廠,就是隸屬台東拓殖株式會社)。


1908年,急水溪河畔的第二工場廠房陸續竣工,本社遂從鹽水搬至新營,岸內舊廠改稱第一工場。1929年,再更名「新營製糖所」。作為日本政府南進政策的重要指標,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不斷擴大事業版圖,名列台灣四大製糖廠之一。


由於糖廠生產的酒精可作為軍用燃料,二戰末期,台灣各地糖廠成為美軍空襲目標,新營製糖所受創慘重。戰後,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在台灣的資產由國民黨接收,新營糖廠隸屬於改組後的「台糖第四區分公司」,一直到2002年才停止製糖業務,大量歷史性的工業廠房全部拆除,真是遺憾!


反倒令我驚喜的是,當時殘存日本東京的分部,仍然延續名稱叫「鹽水港」精糖株式會社  (Ensuiko Sugar Refining Co. Ltd),而且還是上市公司,迄今營業當中。

下次若在日本看到鹽水港,請別忘記這個名字來自台南鹽水。

讀完《台灣紀行》,肯定會對 司馬遼太郎喜歡用插敘的手法印象深刻,跳躍性的敘事,考驗著讀者對前面章回的記憶力。新營糖廠是《台灣紀行》筆下一處相當重要的場景,光是與糖廠有關的故事,就分散在四個章節當中——

葉盛吉的養父葉聰先生任職於糖廠,所以從小在糖廠宿舍長大,「……每當嗅到淺綠色的榻榻米的芳香時,過年就快到了。

沈乃霖醫師回憶起 B-25 轟炸過後,受損的糖廠有數名死傷者,「我身為新營街防衛團救護部長,帶領數名成員趕到現場。」寫給司馬遼太郎的雜談中,除了談及幫糖廠福利社的理髮師山川松之助治療條蟲症,也寫道任職人事課長的葉聰先生:「他身材胖胖的,是溫厚、品德高尚的人。」葉聰先生因兒子的死而心灰意冷,過完悲慘的晚年後去世。


最讓我感動的依舊是田中準造 的段落,〈魂魄〉開篇,就給予了極富電影感的鏡頭:

黃昏時刻,六歲的阿準,爬到屋後的榕樹上。枝葉茂密處,有如沙發般的柔軟。跟往常不同,屋頂的瓦浪近在眼前,彷彿來到另一個宇宙似的。他開始看起書來。

『過了不久,媽媽從廚房後門走出來。她頭上挽了髮髻,身著淡藍色的和服。「阿準」她在樹下向遠方呼喚。可是,阿準卻在她頭上的樹梢。「吃飯啦,阿準。」媽媽不知如何是好,自言自語地說:「這孩子,到哪裡去了呢?」而這時,阿準正忍住笑意坐在樹上。

田中準造的父親,是新營製糖廠廠長,一家人同住在糖廠宿舍區。戰後,國民黨軍隊將日本人監禁在宿舍區,並實施了嚴格的警戒措施。在遣返前最後一夜,沈乃霖醫師的兒子沈柏欣,不知如何突破警戒線的,竟前來找「阿準」話別……。純真堅定的友誼,超越內地人與本島人之間的階級意識。

新營糖廠交織了這三個人的命運,雖然互不認識,竟好像冥冥之中有所聯繫。

以前大學教授在課堂上放了尚盧高達的《週末》(1968),那是一段長達八分鐘的塞車推軌長鏡頭。他問我們如果要在台灣拍這場戲,可以在哪裡拍?教授的答案是糖廠。

仔細想想,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 正是在屏東糖廠拍的,王童《風中家族》(2015) 在嘉義蒜頭糖廠的宿舍區取景。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的發跡地岸內糖廠,如今規劃岸內影視基地,公視電視劇《斯卡羅》(2021)、陳玉勳導演的新作《大濛》(2025) 皆在那搭景拍攝。

啊,談到電影場景,侯孝賢導演的《最好的時光》(2005) 劇本中秀美家的住址,選在距離糖廠不遠的建業路,難道因為旁邊是糖鐵布袋線的關係嗎?侯導曾經表示對葉盛吉的生平感興趣,不過中途他轉向改編朱天心的《從前從前有個浦島太郎》,後來又相中伊能靜,才決定改拍鍾浩東和蔣碧玉夫婦的《好男好女》 (1995)。



為了讓從日本來到台灣、離鄉背井的職員妻小有妥善照顧,新營糖廠四周建立起完備的生活機能,福利社、餐廳、學校一應具全。



戰後,這些設施都被繼續沿用下來,當年供糖廠子弟讀書的南光中學迄今屹立不搖。筆者造訪當天,還見到中學生們過中興路到中山堂集會。

新營糖廠的辦公場域平時不開放參觀,所以無緣見到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本社的歐風建築。如今糖廠的日式宿舍跟屏東糖廠有著相同命運,幾乎拆毀殆盡,留下空拍俯瞰整齊劃一的網格狀街區。

已登錄歷史建築保護的第一公差宿舍第二公差宿舍,乃糖廠外難得留下的日式宿舍群。有渡廊連結兩棟獨立建築的第一公差宿舍,曾為廠長及副廠廠宿舍;第二公差宿舍則做為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社長宿舍,後來以前總統李登輝和陳水扁蒞臨休息聞名。中興路66巷對面還有另一幢 #廠長宿舍,門面有經過整修,看似是較近期的事了。

我從圍牆望著這些腹地偌大、綠樹濃密的宿舍,與文中「阿準」在樹上讀書的往事彼此重疊。半世紀過去,看似沒什麼變化,但人事早已全非。



本文文摘出自於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李金松翻譯、鍾肇政審訂,台灣東販發行,199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