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3

【基隆市】電影《主席》裡的基隆旭川與林開郡洋樓

《主席》(1969) 電影截圖,旭川運河與林開郡洋樓。 © 20th Century Fox

你能想像,基隆曾經也是電影中的香港嗎?

當大家提到在基隆取景的好萊塢電影,不免會聯想到勞勃懷斯執導的《聖保羅炮艇》(1966),把基隆充當上海外灘。2022年城市博覽會期間,林開郡洋樓首度對外亮相,這部名片一再被提起。但真的只有《聖保羅炮艇》捕捉到林開郡洋樓的風光嗎?

《聖保羅砲艇》(1966) 電影截圖,背景為林開郡洋樓。© 20th Century Fox

《聖保羅砲艇》(1966) 林開郡洋樓同個拍攝角度。

1969年的《主席》(The Chairman),由二十世紀福斯影業出品,《恐怖角》、《征服猩球》的導演J·李·湯普森 (J. Lee Thompson) 執導,男主角是葛雷哥萊·畢克 (Gregory Peck),筆者蠻喜歡這位黃金時代的好萊塢男星──他尤其在《梅岡城故事》裡表現尤其精采,《羅馬假期》裡騎著偉士牌摩托車載著奧黛麗赫本在羅馬趴趴走的身影,為老一輩影迷所津津樂道。《主席》這部片很有意思,時值中國文化大革命已過三年,好萊塢打鐵趁熱,試圖揭開毛澤東的神秘面紗,本片副標題 The Most Dangerous Man in the World,吊足觀眾好奇心。

2014年有一部《名嘴出任務》 (The Interview) 以暗殺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為噱頭,性質與本片相近,足見美國片商的獵奇心態多年未變。只是,當年劇組遠赴遠東拍攝,根本進不了中國取景、在香港又遇上共產黨人士示威與炸彈恐嚇 (最終只用幾顆維多利亞港空景代表香港),因此拍攝過《聖保羅炮艇》的台灣再次雀屏中選,作為《主席》的外景地。

《主席》的取景地點,筆者過去介紹不少,如關渡忠義行天宮、中和圓通禪寺,木柵指南宮及大雄寶殿外觀則作為毛澤東的避暑皇宮,畢克見到飾演毛澤東的演員後,還與他打了場乒乓球,又是好一個美國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主席》(1969) 電影截圖,愛一路及仁四路口。 © 20th Century Fox

《聖保羅炮艇》將基隆比做上海,那《主席》則比做香港。劇情所需,畢克在搭機轉進中國時,先滯留於香港鬧區一陣,在人潮洶湧的市場穿梭。該幕一開始為俯瞰旭川河,遠方可看見林開郡洋樓;鏡頭緊接往右帶,最後定在愛一路與仁四路的十字路口,位置就在今日崁仔頂漁市旁,仁愛市場前。這一帶曾為基隆市最大的蔬果批發市場,是謂「大市場」。

《主席》(1969) 電影截圖,愛一路及仁四路口。 © 20th Century Fox

重返愛一路及仁四路口,與《主席》同個拍攝角度

根據「基隆市水環境改善計畫」網站介紹,在這裡稍作摘錄整理。旭川原為基隆市區的石硬港河 (今南榮河) 下游河道,建於河畔的崁仔頂街為基隆第一條街肆。日治時期,實施「基隆市區改正計畫」及基隆港築港工程,將西定河下游以及旭川河進行改道工程,兩條河道自此合流、整治成運河,稱為「旭川運河」或「南榮運河」;1945年後,旭川改名基隆運河。

旭川河穿越市中心到基隆港出海,一般稱為「旭川河」或「旭運河」。由於市區面積開始擴張,市府在1975年至1978年間進行大規模的整治工程,在整個旭川河的河面上加蓋,與河爭地,依序興建了明德、親民、至善「三連棟」商業大樓,並將原本旭川河岸的住戶遷入。旭川河目前就隱藏在這三座老大樓底下,成了下水道。

2022年4月,市府進行崁仔頂忠二、忠三橋整建工程,將塵封已久的旭川河開蓋,意外露出當年運河的石駁坎,引起文史工作者的關注與呼籲保存。因為崁仔頂之所以名為「崁仔」,指的是石階,早期漁貨經由河運送達後,需由人力協助搬到石階上,故名「崁仔頂」。而所謂的石階,即石駁坎的一部分。

今年(2023)三月初筆者前往造訪,發現石駁坎出土的位置,就是《主席》的取景地,葛雷哥萊·畢克曾在這個路口徘徊。唯獨石駁坎已經又被重新「蓋」回去了。「你來找河道喔?又填起來看不到了啦。」一旁魚販好似有第六感的跟我說。

當時旭川加蓋,三連棟巍峨矗立,美觀市容,如今多年過去,建築老舊、空橋龜裂,各種問題接踵而來。漁市場的大量汙水、住戶日常廢水,全都往旭川河裡排放。大樓底下累積多年沼氣,成為基隆老市區都市更新的一大隱憂。

或許有一天,這三棟大樓真的將會拆除,讓旭川河重新開蓋、美景再現。對旭川河有興趣的讀者,可延伸閱讀海。嶼。足跡的相關報導:https://bit.ly/3G41d4o

【原文發表日期】2023年4月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