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歷史系畢業的盧大年(鍾鎮濤 飾),為了幫即將前往印尼的姊姊代課而來到內灣,並住進音樂老師陳素雲(江玲 飾)家對面的內灣戲院。大年擔任內灣國小四年忠班班導,一方面要對付調皮搗蛋的「三劍客」,也要同時關心父母離異、性格孤僻的學生周興旺(鄭傳文 飾)。
油羅溪畔仍存在著毒魚和電魚的捕魚方式,大年決心根除這種嚴重破壞大自然生態的捕魚方法,遂於國小發起「愛川護魚」運動,然而周興旺的父親周文(崔福生 飾)經常去電魚,因此受到同學嘲弄,憤而離家出走...。
東吳大學歷史系畢業的盧大年(鍾鎮濤 飾),為了幫即將前往印尼的姊姊代課而來到內灣,並住進音樂老師陳素雲(江玲 飾)家對面的內灣戲院。大年擔任內灣國小四年忠班班導,一方面要對付調皮搗蛋的「三劍客」,也要同時關心父母離異、性格孤僻的學生周興旺(鄭傳文 飾)。
油羅溪畔仍存在著毒魚和電魚的捕魚方式,大年決心根除這種嚴重破壞大自然生態的捕魚方法,遂於國小發起「愛川護魚」運動,然而周興旺的父親周文(崔福生 飾)經常去電魚,因此受到同學嘲弄,憤而離家出走...。
攝影助理蕭幸慧 (鳳飛飛 飾) 跟香港男友導演羅介文「羅仔」 (陳友 飾) 到澎湖出外景拍廣告,巧遇暫住澎湖外婆家的顧金台 (鍾鎮濤 飾)。原本是實習醫生的金台,兩年前因車禍導致雙眼失明,現在在等合適的眼角膜。回到台北的幸慧再度遇見金台,主動親自照顧他。待金台的雙眼恢復視力後,才得知幸惠回鄉幫弟弟代課,兩人最終在鹿谷重逢。儘管他倆彼此相好,但金台殊不知幸慧早已跟羅仔有了婚約、並且有準備搭機前往歐洲遊歷的打算....。
富家千金潘文琦 (鳳飛飛 飾) 逃家到鄉村找姑婆散心,與到當地出差的土地測量工程師顧大剛 (鍾鎮濤 飾) 相遇並相戀。 然而,文琦的父親安排了她與另一位富家公子馬謙 (陳友 飾) 相親,鬧出許多笑話。最終,顧大剛和潘文琦排除萬難,終成眷屬。
《就是溜溜的她》為長年擔任副導演、場記及編劇的侯孝賢,首部執導的劇情長片作品。他與陳坤厚導演在1970年代末期展開輪流執導的合作模式,拍攝了一連串賣座的都市愛情喜劇,結合歌星演出順便打歌賣唱片,本片的同名主題曲由齊秦主唱,相當受到歡迎。雖然屬於插科打諢的喜劇,但題材已明顯有別於當年盛行的瓊瑤三廳電影,片中總會把場景拉到鄉村和捕捉兒童的景致,後期侯孝賢為人熟知的作者特色已初見端倪;許多幕後工作人員如陳坤厚、張華坤、廖慶松、許淑真,甚至是演員梅芳,也都是日後新電影運動的中堅力量。
小說家周郁芬 (繆騫人 飾) 在重複單調的日子裡尋找創作靈感,丈夫李立中 (李立群 飾) 是醫檢師,兩人生活平順,但是夫妻之間已經只剩沉默。李立中趁著組長驟逝之際,中傷同事小金 (倪重華 飾) 以取得代理組長之職,自以為改善生活的同時,也能改善夫妻關係,但周郁芬已回頭與舊情人小沈 (金士傑 飾) 舊情復燃。
出院在家休養期間,淑安亂打惡作劇電話,把人都引到小強的暗室——其中一通謊稱與李立中有染,碰巧被周郁芬接到,這也竟給郁芬帶來靈感,開始將相關情節寫成小說...。
林佳莉 (張艾嘉 飾) 是小鎮醫生的女兒,目睹大哥佳森 (左鳴翔 飾) 因為志趣與愛情橫遭阻攔,而變得頹唐喪志。父親獨斷為她安排婚事,毅然地抗拒父親的安排,離家出走並且和大學時代認識的男孩程德偉 (毛學維 飾) 公證結婚。
大哥往昔的女友青青 (胡茵夢 飾),自從她和佳森分手之後,她對情愛完全絕望,於是遠渡奧地利進修音樂,雖然如今已經是一個知名的音樂家,但是內心仍然空虛悵然。
直到有一天,某處海灘發生了一起命案,死者可能就是佳莉的丈夫德偉。
阿隆 (侯孝賢 飾) 與阿貞 (蔡琴 飾) 是一對交往很久的情侶。阿隆在大稻埕迪化街經營布行,抱持老式的行為及價值觀;阿貞則是建築公司高級助理,深受上司梅小姐 (陳淑芳 飾) 重用,出入東區、生活較傾向於新興中產雅痞階級。
然而,阿貞因公司遭併購而失業;前同事 (柯一正 飾) 因家庭問題內心鬱悶,找不到出路的兩人,逐漸曖昧了起來。年輕時代曾是少棒好手的阿隆沉溺昔日榮光,又與舊情人阿娟 (柯素雲 飾) 情意未絕。
阿隆與阿貞因生活型態與價值觀的歧異,逐漸產生隔閡。兩人原計劃移民美國,但賣房籌措之資金,不得不轉用幫做生意失敗的阿貞父親解困。這時阿貞與妹妹阿玲 (林秀玲 飾) 的朋友們打成一片,並吸引其中一名年輕人注意...。
楊德昌執導的第二段《指望》,描寫正值青春期的國中生小芬 (石安妮 飾) 與喪偶母親 (劉明 飾) 和姊姊 (張盈真 飾) 三人相依為命。家中房間出租給一位男大生 (孫亞東 飾),內心裡萌生浪漫想望的小芬,初潮也悄悄來臨。作為楊德昌出道茅廬的電影短片,古典樂的流淌交織下感性而獨特。「這部短片表現出國片中對發育期少女心理少見的深入描寫...組成了一個單純少女感情心理的環境氛圍,美麗細緻中透露出同情和瞭解。」(摘自黃建業《人文電影的追尋》)
雖然不住西門町或萬華,不過為了看場電影,我願意搭乘公車跨越淡水河,來到西門町。從童年記憶、學生時代到沉迷於藝術院線以來,就跑過幾趟中影真善美。儘管日後多出光點華山、松菸誠品、TITAN廳等新選擇,西門町依舊是自己看電影的朝聖之地。
我對西門町整個街廓十分熟稔,但是巷弄間其實藏有許多未知的古老故事,我未必瞭解,而透過拜讀前輩口述、撰寫的文章之後才恍然大悟,增廣見聞。如同短短的漢口街二段,竟有不少值得繼續深入探索的題材與記憶。
台北市有幾條已經消失、卻在藝文作品中留名的小街,像是舒蘭街、汕頭街、克難街,還有今天要提的漳州街。
完全是因為日本東映出品、導演山下耕作來台灣取景的電影《龍虎雙俠》 (大陸流れ者, 1966),將漳州街一帶偽裝成香港貧民區,促使我逐步找跟漳州街有關的資料來讀。
![]() |
根據1967年臺灣百年地圖,標示出這回踏查舊漳州街的相關地景位置。 截圖並修改自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1970年代,南海路向南延伸段和中華路二段的開闢,將呈現弧狀的漳州街截彎取直及重疊合併,從此自台北市街道地圖除名。如今還能找到漳州街的蛛絲馬跡嗎?其實,門牌重新編制後的南海路93巷、138巷 (一說還包含部分中華路二段363巷),正是昔日漳州街所遺留的遺跡。
原本早已耳聞多時的台鐵新店線 (萬新鐵路)、排水溝「赤河」等,這些過去沒那麼注意的地景,隨著這回臨時起意的小小踏查,竟在我眼前再度聳立起來。
![]() |
1967年的汕頭街及大埔街,隸屬雙園區,紅點為汕頭街派出所位置。 截圖自中研院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
隨著1980年代鐵路地下化工程的興築與完成,雙園區遭撤除,汕頭街自台北市街道地圖消失,多數路段已與艋舺大道重疊,原本的繁華歸於沉寂,變成安靜平凡的老社區。鄰近曾經屬於汕頭街的巷弄編制也就此四散。
不過,汕頭街遺跡總比漳州街和克難街留的多,像是台北堂餅行前一小段雙線道,還有街尾靠近西園路、殘存獨立的汕頭街11巷,皆可想見當初整合之困難。
![]() |
《主席》(1969) 電影截圖,旭川運河與林開郡洋樓。 © 20th Century Fox |
當大家提到在基隆取景的好萊塢電影,不免會聯想到勞勃懷斯執導的《聖保羅炮艇》(1966),把基隆充當上海外灘。2022年城市博覽會期間,林開郡洋樓首度對外亮相,這部名片一再被提起。但真的只有《聖保羅炮艇》捕捉到林開郡洋樓的風光嗎?
柳營車站是迷你小站,乃戰後台鐵應旅客需求才設立的,直到現在,也僅有電聯車停靠。逛遍新營,眼看下午天光仍亮,決定騎回新營車站,轉搭區間車去只需三分鐘車程的柳營逛逛。下車後跨過行人陸橋,遇到普悠瑪號迅速駛過,光站在月台上就能感受到時速之快,那種疾風不免叫人捏一把冷汗。
文學地景旅行來到新營糖廠。這間老糖廠不再製糖,而是主打五分車觀光,勝利號尤其是一大焦點,那張通過急水溪鐵道橋的影像非常著名。不過這班列車目前僅限假日行駛,所以平日來糖廠,是沒有勝利號可搭的,中興車站外顯得寂寥。不過此行的目的本來就不是勝利號。
造訪新營前,我對台南社區大學架設的網站「閒閒罔哺豆」印象很深。其中一篇《新營本通り,散步紅豆麗》圖文並茂,令我讀得入迷,附贈的街道散步地圖頗有渡邊義孝老師手繪的神韻。我因此按圖索驥,想把日治還是戰後興建的街屋和地標,通通看過一遍。
《台灣紀行》是《街道漫步》第四十集,1994年問世時即造成轟動。《台灣紀行》絕非普通遊記,實際上是司馬遼太郎對台灣歷史的深入觀察,從政治、經濟、地景、人文等各種議題進行剖析,現在讀來仍讓我驚駭不已。文末亦收錄與李登輝前總統的對談〈生在台灣的悲哀〉。1995年,本書由台灣東販發行繁體中文版;2021年,大田出版社再版。
「當然而然,這個島的主人,非以此島為生死之地的、無其數的百姓們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