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島國拾影 )
馬公市外景主要集中於建國戲院一帶街廓,賭博的小廣場就在城隍廟對面的建國路14巷內。鈕承澤砸磚頭一幕,有著侯導創作思維轉變的里程碑意義,就是不再被既定的假想線調度束縛,然後也透過固定不動的機位,不加剪輯的長鏡頭,尊重、還原事物的狀態及原貌。儘管那時候侯導還不識巴贊。侯導回憶,本片到夏威夷影展參展時,觀眾看到這場戲,全都驚嚇的「嘩──」了起來,但一方面又疑惑,這部看似來自蠻荒世界的東方電影,怎麼會配著古典優美的《四季》呢?
馬公市外景主要集中於建國戲院一帶街廓,賭博的小廣場就在城隍廟對面的建國路14巷內。鈕承澤砸磚頭一幕,有著侯導創作思維轉變的里程碑意義,就是不再被既定的假想線調度束縛,然後也透過固定不動的機位,不加剪輯的長鏡頭,尊重、還原事物的狀態及原貌。儘管那時候侯導還不識巴贊。侯導回憶,本片到夏威夷影展參展時,觀眾看到這場戲,全都驚嚇的「嘩──」了起來,但一方面又疑惑,這部看似來自蠻荒世界的東方電影,怎麼會配著古典優美的《四季》呢?
( 文.島國拾影 )
台灣所有離島當中,澎湖是筆者最想造訪的一塊拼圖。唸書時讀歷史課本,就曾讀到先民勇渡黑水溝、開發澎湖的過程,施琅率兩萬兵馬和百餘船艦、出征攻打據澎荷軍的恢弘海戰,皆在我腦海裡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
後來,又在侯孝賢《風櫃來的人》、王童《策馬入林》等經典電影中見到澎湖海天一色的壯闊美景,以及蘊藏先民智慧的咾咕石古厝群。台灣本島大致逛遍的我,自然對這趟澎湖人文之旅抱有期待。
川喜多電影紀念館位於通往鶴岡八幡宮的小町通途中,原址是川喜多夫婦──川喜多長政 (1903-1981) 及川喜多嘉子 (1908-1993) 生前居所。兩人過世後,原本兩層樓的日式宅院改建成電影博物館,定期舉辦文物展覽、映演活動和專題講座,成人入場費400日圓。
( 文.島國拾影 )
近期台南市美術館二館與法國巴黎 Musée du quai Branly 合作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正夯,一票難求。這倒勾起了我2021年春,搭火車南下府城,走訪南美館參觀「再現傳奇 — 洪通百歲紀念展」的回憶。台南是我很喜歡的城市,不僅是歷史名城,亦居台灣古蹟密度之冠,走在街上,隨時都能遇到古蹟,早已與台南人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了。
雖不是基隆人,但依舊認為基隆是個很有電影感的城市。2009年,我開始有意識去基隆尋找電影場景,先是《千禧曼波》的中山陸橋,再者捕捉《黑暗之光》的獅子天橋還有盧嬰樂器社,以及首次接近當時仍被譏為「基隆鬼屋」的林開郡洋樓。爾後數年間斷斷續續因工作或散心重訪基隆,如2012年走訪二沙灣、2018年登和平島、錄影紀錄慶安宮斗燈,2020年開始紀錄《聖保羅炮艇》、《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的基隆取景地,鑽小巷找大德橋、拾級看洋樓,認識我不熟識的基隆面貌。藉由城市博覽會期間重遊以上這些舊地,可以算是這10多年間造訪基隆的小總結。拿出昔日拍攝的照片對比港都現貌,感觸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