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影視聽中心 (TFAI) 修復過一系列於1935-41年左右、用8釐米攝影機拍攝的無聲家庭錄像,並以《鄧南光8mm家庭電影》為題。其中的《小観音雪見物》紀錄下1936年 (昭和11年),主人公趁積雪未退時,與一家人搭巴士到草山出遊健行的景況。
草山的手繪觀光導覽圖、循環巴士站牌,草山眾樂園前遊人如織,以及片末出現的台北州蓬莱米竹子湖原種田設置碑、小油坑、積雪未退的小觀音山,都是日後研究日本時代草山觀光事業發展的重要史料。
∎ 草山眾樂園 ── 期待新的溫泉博物館誕生
透過《小観音雪見物》,我們可以知曉,1930年竣工啟用的官設「草山眾樂園」(しゅうらくえん) 公共浴場,可謂草山溫泉聚落地標所在,也是前往草山其他名勝的重要轉運站。看過為數不少那個時代的修學旅行合影,往往以「草山眾樂園」為背景。
![]() |
草山觀光明信片裡的草山眾樂園 圖片來源:文化部典藏網 |
![]() |
8釐米家庭錄像《小観音雪見物》(1936) 裏的草山眾樂園 《小観音雪見物》截圖 © TFAI |
台北州為慶祝裕仁天皇登基,決議以「御大典紀念」名義積極建設草山的旅遊設施,預計自1929年開始,要在5年之內完成北投溫泉、草山溫泉、金山溫泉、金山海水浴場、淡水海水浴場及淡水高爾夫球場等,串連山、海和溫泉等遊憩區的多樣化特色,期許能媲美輕井澤,成為世界著名的大公園。
費時一年、率先於1930年啟用的「草山眾樂園」,就是草山溫泉的代表首作,耗資15萬餘元興建,占地3千多坪,規模更勝山腳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今北投溫泉博物館),與之遙相呼應。
歐風典雅的草山眾樂園,內有氣派的八角形浴池,另設供應和洋料理的食堂、販售部、撞球室、休憩室、家族室及遊園地等,娛樂設備一應具全。
其外牆利用當地盛產的安山岩,採「番仔砥」砌石工法,該砌石法以長方形或正方形石塊疊砌而成,所有的灰縫成垂直與水平相交,長短不一,構成不規則的分割。當時台北和淡水有幾位匠師曾參與眾樂園興築工程,從這裡學到這種砌牆法,因美觀又饒富特色,大為流行,進而影響陽明山、觀音山區後期常見的建築方式。
戰後,草山眾樂園一度由陽明山管理局接管,供蔣介石辦公使用,如今則由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接手,老建築風貌依舊,古色古香,前方廣場更是假日踏青免費停車的好地方。
筆者曾於「全國古蹟日」進屋參觀,保全大哥熱心地向我介紹蘊藏前人智慧的窗櫺開法,以及指出昔日販賣部、八角形浴池的位置。根據牆上的明信片資料對照,可惜販賣部現已翻修成一般的員工休息區了。
右手邊隔間,為當年的草山眾樂園販賣部,左側通道直通八角形浴池。
草山觀光明信片的八角形浴池今昔對比。圖片來源:臺灣記憶-國家圖書館
如果有機會,我倒很期待教師研習中心能遷至他處,讓眾樂園恢復洗溫泉的休閒功能,或比照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活化成溫泉博物館,肯定會讓國家公園現有的觀光資源大大加分。
∎ 第一旅館 (陽明醫院)
眾樂園旁靠近前山公園處,有幢同樣運用「番仔砥」砌石工法的建築立面,曾經為第一旅館所在地。第一旅館是山梅旅館被國民政府接受後、其廚師另行創業的溫泉旅社,後來挪為陽明醫院使用。由於屋況不善,現在只剩下立面保存,成為公園裡獨特的牆垣地景。
∎ 國際大旅館
覆蓋黑瓦的雙層石砌建築,濃厚的日式風情,1952年開幕的國際大旅館,應數草山溫泉碩果僅存尚在營業中的老字號溫泉飯店,也是當時黨國大老開完會後、會特地前來洗溫泉下榻的地點,筆者記得這裡是王文興《家變》舞台之一。小時候我跟家人有來此投宿,對水龍頭流出乳白色的白磺泉,留下深刻印象。
∎ 前山公園
儘管沒有後山公園春季滿山滿谷的緋寒櫻,前山公園則以小巧精緻的和風庭園取勝,林木扶疏、綠意盎然。園內的磐流園保存不少石橋,疑似是當年日本時代的遺物。
前山公園的陽明湖曾為好萊塢電影《聖保羅炮艇》(1966) 外景地,而磐流園在丁善璽的《碧血黃花》(1980),佯裝成日本東京。
現為老人住宅的湖濱大廈,原為弘法寺草山別院 |
充滿神秘氣氛的草山防空洞 |
草山水道第二調整井 |
從磐流園繞出昔日為弘法寺草山別院的湖濱大廈,依序駐足欣賞中山新村、有「地下總統府」之稱的草山防空洞、草山水道第二調整井等史蹟。
不同時代、不同族群,在歷史洪流的因緣際會之下,先後於草山烙印生命軌跡,遺留多元豐富的人文資產,都是我們值得去重新認識、珍視的。期許有朝一日,瀰漫硫磺氣息的草山溫泉,會再現如日本箱根般的溫泉鄉風華。
▫️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 郭中端、郭瓊瑩等,《陽明山國家公園日式建築調查研究》,中華民國景觀協會、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3
● 陳世一,《陽明山之旅》,晨星出版社,1998
◎ 原文刊載於島國拾影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