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政府曾規劃於烏來至宜蘭市間闢建台九甲線,即所謂「新北橫公路」;只是因途中通過福山植物園而無法貫通,就此宣告胎死腹中。其東段改編後的台七丁線,其路線名稱為「雙連埤-宜蘭」。平常甚至假日,除了單車客經過,台七丁線總是空蕩蕩的。
四面環山、宛若遺世獨立的雙連埤,海拔約470公尺,是台灣少有的低海拔國寶級濕地,水源需仰賴降雨補注,故水位與面積則視雨量多寡而定。湖面上還有稀有的草澤浮島,這幾片耗費數百年長成的草毯,是會隨著颳風或水位漲退而漂移的。
雙連埤早年為泰雅族的漁獵場。日治時期,總督府獎勵漢人入山拓墾,來自桃、竹、苗客家族群一一穿越隘勇線,奠定雙連埤開發的基礎。
湖畔的「萬善堂」安葬著出草後的遺骸,是當年族群鬥爭的見證。
沿著古樸原始的環湖道路繞行,一路經過古色古香的百年石頭厝、高大蓊鬱的柳杉復育林,一畦畦田園映入眼簾。我想王童導演肯定是看上雙連埤的秀麗景致,《看海的日子》、《稻草人》、《無言的山丘》接連來此取景,是他心目中早期台灣 (佃農?) 農村風光的代名詞。
後來才知道,《總舖師》(2013) 也來這裡取景過,就是片尾的回憶畫面,年幼的虎鼻師和師傅要去辦桌走的小徑。話說搜尋引擎最常搜到的《魯冰花》,並沒有在雙連埤拍攝,則是苗栗頭屋的明德水庫。
由於不少影視劇組 (或婚紗攝影) 接踵而來,柳杉林、私人農地紛紛掛上拍攝收費的看板,落羽松的農莊飼養數隻大狼狗,靠吠叫嚇阻路過的遊客。商業氣息正吞噬原本純樸的雙連埤。
離開雙連埤後,返回員山市區的員山公園,參觀宜蘭忠烈祠。宜蘭忠烈祠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宜蘭神社。
宜蘭神社社格屬於縣社,明治38年 (1905) 落成, 最初設立於宜蘭公園內 (今中山公園),後因神社建築逐漸腐朽, 宜蘭廳長小松吉久遂於大正7年 (1918) 將神社搬遷到這個標高30公尺的新址。
戰後,儘管神社改為忠烈祠並將主殿改建,但舊時神社格局如參道、神橋、鳥居及狛犬都保持完好,叫人大發思古幽情。不過現場佇立的神馬銅像是事後重新鑄造的,截肢舊跡則和石燈籠殘骸則散落綠地,猶如弔詭的裝置藝術。
◎ 原文刊載於島國拾影粉絲團:
有camera face的雙連埤,2022年5月17日發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