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日本傳奇導演內田吐夢的《土》(1939),這部黑白有聲電影曾經佚失,後來在德國找到嵌入德語字幕的殘片,第一本和最後一本結局都不見了。儘管如此,仍可見到影片不厭其煩將大段時間留給農民整地、播種、插秧、收割過程,流露日本人對主食稻米的敬愛與崇尚。
後來,紀錄片工作者小川紳介為瞭解農村生活,親自下田種稻,種了三年,並用溫度計、濕度計、氣象指標計記下一切過程,甚至用顯微鏡般對攝影機拍下稻花綻放瞬間,以及內部細胞組合,這讓觀眾們感慨到,啊,原來微乎其微的稻粒,竟藏有另一個世界。
若想在台北市就近感受稻米的恩賜與美好,占地八百公頃的關渡平原,可稱作台北市最後淨土。從承德路七段繞入磺港溪畔,循401巷依序經過頂、中、下八仙三處聚落 (統稱八仙里),越過貴子坑溪,會發現兩旁景象從鐵皮工廠,逐漸變成一望無際的阡陌良田,也能眺望遠處的大屯山連峰,心曠神怡。
2012年拍攝 |
2012年拍攝 |
2023年原地拍攝,稻田已消失 |
記得學生時代,我就曾為關渡平原的美景傾倒,當時帶剛入手的半片幅單眼相機練拍,首站就選擇下八仙的稻田。後來因各種事由陸續回訪,但都沒留下紀錄,隨後中斷一、兩年,直到某日看Google地圖街景,發現當初拍攝的水田變成小黃停車場。如今重遊舊地,心中扼腕之餘,驚覺自己不再少年,少了唸書時愛亂跑的莽撞衝勁。
貴子坑溪 |
發源自大屯山系的磺港溪、貴子坑溪注入基隆河,再從沖積形成的關渡平原匯流淡水河,流向台灣海峽。因受如咽喉的象鼻穴、獅子頭山隘口影響,水流不易暢通、潮汐變化限制,地勢低窪的關渡平原往昔是淹水之地,難有大聚落形成。加上行水區與禁建的規定,這讓八仙里成為都市中罕見的農、漁聚落。這片豐饒大地所種植的水稻,一年可以收成兩次,故成為台北的糧倉。
下八仙聚落福德社區石碑 由時任市長陳水扁所題 |
走進平原南端的下八仙,曲折蜿蜒的巷弄,老厝與新樓和平並列,遊艇兀自停泊一旁,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簡直是異樣的國度,純樸、與世無爭的生活空間自成一格,但卻有一種強烈的邊陲感。我想張作驥導演正是看中這種邊陲況味,才將代表作《忠仔》(1995) 這部描繪都市邊緣家庭的電影,舞台設定在下八仙。
張作驥《忠仔》(1995) 取景的樓房 |
《忠仔》是張作驥導演繼《暗夜槍聲》(1993) 後、以獨立之姿完成的第二部劇情長片,一鳴驚人!故事敘述一個住在關渡的少年「阿忠」楊偉忠 (劉勝忠 飾),學習八家將獻身神明、以求化解家中災禍的故事。本片採用非職業演員,卻讓飾演母親的邱秀敏和飾演父親的蔡明修,開啟演藝之路。張導也曾培育出李康宜、范植偉、高盟傑、李亦捷、李鴻其等日後的影壇新秀。
《忠仔》選在關渡平原取景,由於此地列入自然保護區,這裡長年禁建,也成為阿忠調侃自己住家環境的揶揄話。
仔細想想,其實張導的多數片子一直鎖定邊緣族群與在城市交界掙扎生存的化外之地,《美麗時光》的美麗少年生活在瑠公圳兩岸的陋屋,《醉生夢死》拍景美、寶藏巖。繼續朝碼頭晃,左手邊是《忠仔》一家居住的住宅。
接著迎面而來的路口是阿忠與父親 (蔡明修 飾) 起爭執之地,前方八仙圳水道,則為阿忠與弟弟阿基夜晚一起抓毛蟹的地點。
(1)
水道旁邊的八仙福德宮,是下八仙聚落的信仰中心,政要匾額甚多,廟頂還保有舊時風貌。
八仙福德宮後方的八仙圳水道,是《忠仔》裡阿忠與弟弟阿基挖毛蟹的地點。廟身還有水尺測量淹水時的高度。
走上堤防,即進入了自行車道,堤外迷你的下八仙碼頭,有帆船、動力小船及舢舨停靠,風光旖旎。
自行車道滿是騎車休閒的人潮,但腦海裡浮現的竟是《忠仔》裡,阿忠跟阿公 (盧嬰 飾) 去八里找當年約會時的沙洲、幫鄰居小孩掛貓屍,還有阿基隨阿公嗩吶吟唱「虹彩妹妹。」...畢竟這些倍感親切的情節,都是發生在碼頭的這處堤防。
(1)
看到此景,我忽然有清奇的想法,不妨透過台北大縱走的第八段,從捷運動物園站騎 youbike 一路直達捷運關渡站,踩點河濱沿岸取景的代表電影....。
當然這只是想想而已。
下八仙河岸,有戶外咖啡座賣咖啡,家庭騎單車共享天倫之樂、看水筆仔,休耕田野也會種植波斯菊,營造花海景觀。
或許對生活焦慮的都市人而言,關渡平原就是喘口氣歇息的後花園吧!
◎ 原文刊載於島國拾影粉絲團,發表於2023年5月1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