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郊山遊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郊山遊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04-14

【台北市】晨登七星公園

父親是「台北之巔」 ── 七星山的忠實擁護者,從十五年前開始,每個月至少要爬個三、四次,且都是主峰、東峰連著走,樂此不疲。這項紀錄,至今始終保持著。到底七星山有什麼神奇魔力,能讓他如此著迷?

想起當年年紀小,我還跟父親登上不少次主峰。如今,雖然還維持著陪父親登山的習慣,惟懶惰病作祟,早沒有那股登上主峰的衝勁。這幾年來來回回七星山無數遍,也許已如閒逛後花園般熟稔,所以始終沒有特別地去紀錄,想想怪可惜的。於是,這篇遲來的登山記行就那麼誕生了。

2015-11-19

【台北市】貓空茶香環狀步道


夜深時分,三五好友騎檔車循著迂迴小路上山,選間位置絕佳的茶坊,眺望大台北璀璨迷人的夜景,再泡上一壺上好的鐵觀音,閒話家常,偷得浮生半日閒!

品茗文化興起觀光茶園廣泛設立以來,貓空早已公認為台北人的後花園。為了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市政府開闢纜車,讓遊客不用繞山路繞到頭暈,即能順利地抵達隱身於層疊翠巒裡的茶鄉。只是曾幾何時,來此的遊客已不如過去那般感性,大多只選擇在纜車終點站周遭逛呀逛,嘆幾聲「好無聊」,就匆匆下山,很少會特地留下來「喫茶」,享受山林綠意了。其實,走一趟貓空的自然步道,便會知曉貓空的美,絕非空穴來風。

2015-06-06

【台北市】茶路古道.石泉巖.土地公嶺古道


根據劉克襄《台灣舊路踏查記》的茶路篇指出,碩果僅存的茶路古道只遺留石泉巖清水祖師廟至崇德街一小段,其餘多已被柏油覆蓋。曾拜訪過茶路分支福州山稜線的我,藉由這回糶米古道的地利之便,勢必得朝聖一番。

2015-05-26

【台北市】糶米古道.德興煤礦

路,是人走出來的。吳興街六百巷一百弄底,有一條鮮為人知的糶 (ㄊㄧㄠˋ) 米古道。該古道約莫清朝道光年間就已存在,當時三張犁的居民多以務農為主,故常將收成的稻穀挑至南港、文山從事交易買賣,因不願多繞路,挑夫們常經由山區間踩踏出的小徑,直線抵達南港、木柵、深坑等地。不但省事,半途休息還可享受徐徐涼風,逐成為兩地主要的聯絡要道。後來鋪設了石階,數字恰好整數,共五百階。

隨著台北盆地交通脈絡日益完善,糶米古道幾遭遺忘,人煙稀少。除非是有心的文史人士尋覓探幽,糶米古道在台北市郊山的觀光版圖上,始終是缺席、備受冷落的。但也有幸如此,才使得糶米古道始終保持清幽靜謐的原始氛圍。

2014-12-09

【台北市】象山

當人們談及象山,「那座可以看跨年煙火的山頭嘛!」不外乎就是這句。這個四獸山最高點本身就頗具人氣,捷運信義線的開通、終點站正式以象山命名後,名聲更為遠播。來到信義區,不登象山而小台北,總會覺得少做一件重要的事呢。


過去我曾將象山作為出發點,途經拇指山、九五峰、虎山,縱走了一遭南港山系,卻沒有花特別多時間瞭解象山,難免有些遺憾,此行將之補齊。

1997年,台北市政府建設局 (今大地工程局) 鑑於象山座落四獸山最南、緊鄰信義區的便利性,在此規劃完善的自然步道,可謂日後親山步道系統的開路先鋒。

2014-08-14

【台北市】碧湖步道.圓覺瀑布步道.大溝溪

近十年來,台北市政府大地工程處陸續規劃、完成數條特色親山步道,擴展台北的觀光資源。對於愛到處趴趴走的我而言,不外乎是美事一樁。面對炎炎酷暑,探索碧湖步道、圓覺瀑布應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位居坐擁好山好水的內湖區,湖步道雖冠上碧湖之名,實際上與碧湖並沒有太大關係,離碧湖也有著一段距離。(這樣算是詐欺嗎?)

2014-06-15

【新北市.宜蘭縣】初訪草嶺古道

淡蘭古道最早是一條由平埔族凱達格蘭人踩踏出的游獵小徑。直到清代嘉慶12年間 (1807年),台灣知府楊廷理 (1747─1813) 派人開闢此山路,從暖暖、四腳亭一帶越過三貂嶺,抵頂雙溪後再翻越雪山山脈,始成為當時連絡台北與噶瑪蘭 (今宜蘭) 的交通、經貿要道。

只是隨著鐵、公路日趨發達,淡蘭古道大多已隱沒荒煙蔓草之中,現存下來的古道遺跡尚有三處,隆嶺、金字碑,再者就是熱門的大眾化旅遊路線──草嶺古道


說來可笑,耳聞古道已久,卻遲遲未成行。這是我第一次走訪草嶺古道。父親也沒走過,自然也想躍躍欲試。於是,父子倆浩浩蕩蕩前進福隆,順道買便當做為中午果腹之用。

2014-06-07

【台北市】紗帽山

位處陽明山國家公園西南方的紗帽山,海拔高度634公尺,屬七星山的寄生火山。《淡水府志》中紀載:「紗帽山在大屯山界,孤高峭立,以形峭故名。」因其渾圓的山形,狀似清代官員的烏紗帽,故得此稱。


日據時期,紗帽山原是草山著名的遊覽名勝;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卻成為名聞遐邇的「毒蛇山」。

2014-05-07

【台北市】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貴子坑親山步道

位居雙北交界的貴子坑溪,是台北市政府河川整治工程的元老級代表。只是,當年有如「大禹治水」般驕傲成果,如今回顧過去,卻是令人感到惋惜。

有得必有失。既使不再氾濫成災,但過於人工化、灌滿水泥的溪流,已經讓貴子坑溪失去野溪的風采。溪中不見魚蝦悠游,變成一條平凡無奇的排水溝。不過看在那段環境復育意識尚未崛起的年代,只能說是「累積經驗」了。


從北投復興崗政戰學校以北的秀山路、沿著貴子坑溪上山,一路循著路標,即能順利找到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的正門。

2014-05-03

【台北市】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中埔山.福州山

步出捷運麟光站,從臥龍街拐入富陽街,花不到幾分鐘的腳程,即能馬上踏進清幽靜謐的富陽生態自然公園。除了初次親臨這片猶如世外桃源的蓊鬱雨林,攀爬令作家劉克襄念念不忘的「辛亥隧道上的小山」── 中埔山,亦是此行的一大目的。


日據時期,六張犁這處山麓谷地帶因位處要塞且掩蔽良好,被軍方做為軍事彈藥庫基地,國民政府遷台後繼續沿用,戒備森嚴,一般民眾不得進入。長達近半世紀的與世隔絕,1988年駐軍撤守,2000年時劃為都更公園預定地,編號408。


由於長年是軍事管制區之故,受到人為干擾及破壞程度少,低海拔森林的原始環境得以倖存,生態豐富多元,為人口稠密的都會裡、難得一見的野生動植物保育區。

2014-04-13

【台北市】指南宮步道.大成殿步道.慈惠堂步道

遊客造訪指南宮,不外乎是驅車上山,要不就搭乘貓空纜車。其實,攀登指南宮舊時的參拜大道,也是另類的「朝聖」途徑。


興建於日據時期的指南宮步道是一條富有濃郁日式風情的古道。在直抵指南宮的萬壽路通車以前,信眾都必須從這條參道上山進香。可惜旅遊景點選擇變多,指南宮的觀光名勝地位不如以往,步道更顯沒落。如今已少有遊客行走,只剩下像我這般的尋幽者會特意前來了。


登山口自政治大學附設實驗小學對面起登,全長900公尺、分成23段,共多達1185級古典精緻的石階,沿途石燈座、亭閣造景保存完好,蘊含歷史韻味及藝術氣息,不難遙想當年人潮絡繹不絕的盛況。

2014-03-31

【台北市】軍艦岩.丹鳳山小縱走

久仰軍艦岩大名已久,可惜一直遲遲未登頂過。這座海拔不到兩百公尺的小山嶺,不但擁有特殊的地形環境,又能夠飽覽台北盆地風光,這回當然不能再錯過囉!


來到因榮民總醫院而人聲鼎沸的石牌,通往軍艦岩的步道四通八達,可從榮總後頭或陽明大學起登;為了避開就醫人潮,我決意選擇後者。在立農街二段附近停妥機車,進入
陽明大學正門。

2014-03-15

【台北市】小坑溪親水文學步道

前幾天,台北夜空響起今年第一聲春雷;經過漫長又寒冷的雨季,陽光終於肯出來露臉了。俗話常言「春天後母心」、說變就變,趕快趁著好天氣,來去探訪座落在木柵政治大學西側,沿著小坑溪溪畔蜿蜒而建的親水文學步道。


位居政大一街36巷到210巷之間的親水文學步道,是近年由市府大地工程處將舊有的小坑溪自然步道重新規劃而成,先前我拜訪過的磺溪溫泉步道亦是如此。

這條賞景步道與全長大約640公尺的小坑溪緊密相繫,除生態豐富、具親水特性以外,還廣設詩詞辭賦、標點符號意象及動植物解說,企圖打造有如京都哲學之道般的風格,增添分書卷氣息。政大一街36巷,「清溪綠地」標示牌旁為步道起點。

2014-02-04

【台北市】十八份水圳、風尾步道賞櫻記

說實話,我對「十八份」這個地名不大熟悉。長年以來在龍鳳谷和北投一帶來來往往,卻時常忽略那條通往泉源里的產業道路。直到最近,我才曉得原來「十八份」是泉源里的古稱,而且這兒竟有一條那麼有意思的水圳步道。

大年初四,由於台北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連續數日艷陽高照,草山山頭的山櫻感受到了暖意,決定提早見客。霎時間,滿山遍谷的櫻花有如爆竹般綻放,爭奇鬥艷、生機盎然。常聽聞有人嘆曰:賞花要趁早。我想,是該出發的時候了。

2014-01-28

【台北市】磺溪溫泉步道.磺溪嶺溫泉露頭


尋幽殊未幾,言訪北投泉;

曲路陰迴壑,海流碧噴煙。

土膏溫弱荇,溪色澹霏煙。

苦憶湯山淥,明陵在眼前。


──梁啟超《北投溫泉》


1911年10月,中國武昌起義成功,梁啟超應林獻堂之邀拜訪台灣,共為台灣以後的生存定位憂慮。在台期間,他遊覽了北投溫泉區,印象極為深刻,且留下了那麼一篇讚揚北投的詩詞。磺溪,這條來自溫泉鄉的小溪流,終於有了以它作為命名的景觀步道,成為台北近郊新名勝。

2014-01-26

【台北市】絹絲瀑布步道

多虧父親的帶領,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數條步道都是我最美好的青春記憶。我的首座小百岳紀錄──七星山、大屯山、菜公坑山、二子坪等等,還有那些蜿蜒於山林之間的人車分道,都有我留下的足跡。現在回頭想想,在當代年輕族群紛紛宅在家中、低頭滑手機之際,我熱愛旅行的性格,父親對我的栽培實在功不可沒。

絹絲瀑布至擎天崗這段的「金包里大路」,俗稱即是大家最熟悉的「魚路古道」。顧名思義,百年餘前草山公路未像如今發達之際,金山 (古稱金包里) 聚落的漁民肩挑載滿漁獲的扁擔、翻山越嶺,一路走到士林販售漁產。

可惜當初的經濟命脈伴隨著交通發達,逐漸被世人遺忘。直到80年代,國家公園重新開始考察園內值得挖掘的人文遺產,因而這條先民們篳路藍縷、極具開拓精神的古道,得以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