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3

【新竹市】尋找潛園.進士第.鄭氏家廟.都城隍廟.楊氏節孝坊

學生時代曾繞新竹市舊城區一圈,印象非常深刻。這座300年歷史的竹塹城,文化資產高度密集,不但擁有靜謐優美的護城河,日治時期落成的公共建築雄偉壯觀,街廓內的磚砌街屋古色古香,可謂新與舊完美結合。

1925年竣工的新竹州圖書館,
由日本建築師宇敷赳夫設計

近幾年來,新竹市有了相當大的改變,不少古蹟改頭換面重新亮相,人行道、街道家具變多了, 都城隍廟前的三角公園變成能安心散步的徒步區,修繕過後的老街屋紛紛開放參觀,很明顯地讓筆者感受到,不僅是政府用心推動市區觀光,連市民亦很有共識,共同以這座百年古城自豪。這回再訪舊城區,不光是為了回憶十多年前的光景,也因為一部電影,助長我重遊的動力 ── 1968年東映出品的日本任俠電影 馬賊やくざ《極道馬賊》(1968) 。

新竹市老城區,日治時期落成的公共建築雄偉壯觀,街廓內的磚砌街屋古色古香,可謂新與舊完美結合

說來或許過於自以為是,在沒有相關口述歷史引導下,島國拾影極可能為首位介紹《極道馬賊》是在新竹市取景的旅人。五十五年前,日本東映公司遠渡台灣出外景,拍攝這部以滿洲國為故事舞台的任俠電影,竟意外為新竹留下動態影像紀錄。雖然該片並非膾炙人口的傳世名作,日本、台灣影迷未必熟悉鶴田浩二及小澤茂弘,但確實是因為筆者發現鏡頭中出現的蛛絲馬跡,才萌生多年後重遊竹塹舊城區的動力。

新竹市役所,現為新竹市美術館


新竹一信的老建築,現為新竹市市定古蹟

新竹州廳,今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議會門口的石獅來自潛園

∎ 尋找新竹潛園.消失的林家花園

很久以前就聽聞,新竹市也曾有座氣質高華的林家花園──潛園,但從沒有特別去找尋遺跡,於是踏查潛園遺址,成為這回新竹行的一大目的。

清道光、咸豐年間,淡水廳治所在的竹塹城,堪稱北台灣政經文化中心,豪族仕紳為證明顯赫地位,或者抒發雅興,開始於自家宅邸興建起私人園林。林占梅在西門內邊建造「潛園」,開台進士鄭用錫則在北門外築「北郭園」。一個在城牆內、一個在城門外,人們用「內公館」、「外公館」來做區分。潛園名列晚清之台灣五大名園之一,其他四者分別為板橋林本源園邸、新竹北郭園、霧峰萊園及台南吳園,光新竹市就佔去兩座呢。

潛園主人林占梅 (1821-1868),曾數度幫助清廷禦患,戴潮春事件爆發時,也出錢出力,組織團練參與平定立下大功。另一方面,他是名風雅之士,精通琴棋書畫,在家族全盛時期所修築的「潛園」,便是林占梅飽覽大江南北人文山水之後,以宏觀視野、費金十餘萬打造的精緻成果。這座佔地二甲餘、揉合江南風情的中式園邸,按《淡水廳志》古蹟考園亭述:「中有水可泛舟,奇石陡立,又有二十六宜,梅花書屋,掬月弄香之榭,留客處諸勝」,便可遙想園內的樓台水榭,配置規模是多麼講究了。 名流雅士經常受邀來潛園吟詠賞梅,以文會友,還曾籌組詩社,將詩詞佳句集結成冊,帶動當地的文藝風氣功不可沒,無怪乎連橫盛讚新竹「文酒之盛冠北台」。

雖然新竹坐擁兩座園林宅第,如今全都消失殆盡。台灣被日本政府殖民,竹塹林家傾向抗日立場,故日本人以市區改正的名義,開闢西大路、中山路,把潛園貫穿,開腸剖肚。二戰過後,潛園遺留的亭台樓閣,隨著都市發展逐漸破敗傾倒,只剩下林占梅題字的門樓、八角井和僅剩半間的梅花書屋。2012年,潛園門樓遭地主無預警拆除,原址變成收費停車場。

午後陽光耀眼,我從中山路轉進和福巷,探頭觀察梅花書屋。受聘於林占梅家的林維丞所著《潛園記勝十二韻》,將潛園勝景逐一清點,如涵鏡軒、爽吟閣、香石山房、蘭汀橋、吟月舫等,其中「窗中梅影庭中月」,指的即是林占梅的讀書地點梅花書屋。

看過一張老照片,當初書屋前方是有軒亭的,但因和福巷開闢而拆毀。繞了停車場一圈,我沒有找到八角井,不知道還在不在?但我內心裡明白,潛園往後只會在歷史文獻中出現,現在的遊客來新竹都城隍廟參拜,並不會在意自己停車的所在,曾經是座傳奇名園。


與潛園有關的遺產,爽吟閣因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下榻過,日本人特別珍視,拆除至新竹神社異地重建;後來神社變成收容偷渡客的「靖廬」,保存狀態不佳,據說現今樓宇已消失,徒留基座。最容易親近的,可能只剩新竹市議會前面的青斗石石獅了。這對原本要安放祖廟前、多次輾轉遷徙的石獅子,被日本人充當狛犬,又被議長借來鎮煞,真是看盡城市發展的滄桑!

竹塹城北散策:進士第.鄭氏家廟.北門街

遙想自己穿越竹塹城拱辰門孔洞,走經長和宮和水仙宮,進士第、春官第、鄭氏家廟,古蹟一字排開,好不壯觀。這片紅瓦屋脊連綿的鄭家古聚落,見證數百年龐大家族血脈的興衰。跟林家一樣,鄭家也是清代淡水廳城數一數二的富貴人家,甚至出了一位影響地方發展甚鉅的鄭用錫 (1788-1858)。鄭用錫在道光三年 (西元1823年) 考中進士,是台灣納入清朝版圖後、第一個用台灣本籍赴京考中的進士,因此獲「開臺進士」美譽,又稱「開台黃甲」。

鄭用錫博讀經史,熱心參與公共事務,曾纂修《淡水廳志初稿》、倡建文廟 (孔廟)、辦明志書院興學、出錢出力改建城郭,對於維護地方安寧不遺餘力。眼前這幢甫修復完工的進士第,正是鄭用錫辭官歸鄉、於道光十七年 (西元1837年) 開始建造的自家住宅,迄今已接近兩百年的歷史,現登錄為國定古蹟。


三開五進大院落,後三進院落遭二戰期間美軍轟炸焚毀,僅前二進倖存至今。門面左右的吊筒木雕與獅座,雕工精美,左右對稱的螭虎圍爐漏窗、麒麟裙堵、牆基櫃檯腳等石雕,古樸典雅。光第一進就如此精采,想必內部更值得一看。

近期得知,進士第將於2023年11月中旬拆除鐵圍籬,預計採預約制開放入內參觀,期待有緣能共襄盛舉。


緊鄰進士第的春官第吉利第倒沒能麼幸運了。春官第屋況極差、古物牌匾遭竊,吉利第更慘,完全塌陷,不成「屋」型,還有什麼能更糟的呢?感嘆之餘,走到鄭氏家廟前觀賞吉利第側面,欣賞那為了減低風力的破壞、弧度因而特別平緩的馬背山牆,閩南磚的暖色調,顯得雍容又溫和。

氣派依舊、咸豐年間創立的鄭氏家廟,由當時鄭家八大房共同出資興建,是這片建築群保存最完好者。家廟前埕有四個石製舉人旗桿座,彰顯鄭家的身分地位── 鄭家古聚落若能以進士第未來開放參觀打開風氣,對新竹市的歷史觀光資源將是莫大助益。


離開家廟繼續往城北街走去。回春醫院的老洋樓、拐進防火巷又見渾厚馬背山牆,小門上書「長發其祥」。小衖轉角,門面用馬賽克拼磚拼貼、尚在營業的老式美容院,新竹的古老風情,似乎都集中在這裡了。



繞過愛文街返回北門街長和宮,朝馬賊やくざ的新京街道通往都城隍廟,沿街的洋樓街屋、中藥房、佛具行、大粒粉圓,紅磚拱廊亭仔腳,修復中的周益記,附近巷弄裡的日活寫真館遺跡,竹塹舊城區真是妙不可言!






但當看到破敗的老宅遺跡旁,矗立起摩天大廈,心頭一驚。如此衝突的景色,似乎昭示台灣文資保存的窘境。


受到亞洲劇組青睞的竹塹城


2023年是淡水廳在新竹設治300年,以及「開臺進士」鄭用錫登科200年,選在這一年重遊新竹舊城區,似乎正是時候。此次重訪新竹市,不但首度找尋日本電影 馬賊やくざ (1968) 的拍片場景,也順道走訪北門街鄭氏古聚落、潛園舊跡、石坊街楊氏節孝坊、中央商場等地,重新把這座堪稱北台灣的府城複習一遍,收穫頗豐。要瞭解風城人文底蘊之深厚,果然得親自踏查一遭!


石坊街上的楊氏節孝坊,創建於清道光四年 (西元1824年),為旌表竹塹林熾妻楊氏居娘的節孝事蹟而立,是北台灣最早的牌坊之一。



小吃攤升騰的蒸氣和裊裊香火,將隱身其中的古剎完全遮蔽住了。這間是遊客來新竹必參觀的都城隍廟。無論懸掛廟檐下的大算盤,還是泉州大木匠師王益順的八卦藻井、石匠辛阿救的龍柱雕刻,數度來過此地參拜的我,倍感親切。


離開城隍廟、朝「西市仔」中央商場深處走,進入猶如日本電車站一帶常見的「銀座」室內商店街。中央商場已經有七十多年歷史了,從最早的集散市集到搭起棚架變成「不見天街」,南北雜貨、節慶禮俗用品到高檔舶來品應有盡有,猶如現今百貨名店城,許多帶有復古情調的招牌仍被完好保留著,讓我感到驚奇。


南韓電影《北風》(2018) 正相中中央商場濃厚的懷舊氣息,利用簡體字招牌及道具,營造北京的王府井小吃街,同藉此躍上坎城影展盧米埃廳大銀幕。想捕捉老台北的懷舊場景,或許新竹中央商場很適合。


這麼一說,不僅是台灣,新竹市實在受到亞洲各地電影導演的青睞,日本、南韓劇組先後在舊城區留下拍片足跡。



東門街、大同路交叉口的東寧宮前,香港電影《黑金》(1997) 於此拍攝周朝先 (梁家輝 飾)、丁宗樹立委選舉造勢對峙的壯觀場面,當年劇組特地封街插旗幟、將四周建築外牆布置競選看板,藉機狠狠嘲諷台灣民主政治亂象。

我在想,導演麥當傑應該是很想在台北市拍攝這場重頭戲,肯定經過多番考量,才選擇與台北舊市區環境相似的新竹取景,遠處還有迎曦門襯底,非常精采。2008年,另外一部揶揄「兩顆子彈」的《彈道》也在同個街區拍攝,從港星梁家輝換成任達華。新竹是政治電影專門戶嗎?

《我的少女時代》(2015) 於新竹市護城河取景

九降風》(2008)、《我的少女時代》(2015),不約而同將新竹市打造為青春電影的代名詞。都城隍廟是《九降風》竹東高中的少年們假日流連之地;《我的少女時代》宋芸樺與王大陸約會見面的唱片行,就在護城河新竹州圖書館旁邊的十字路口,可惜這間唱片行所在的建築,已經夷為平地。

《我的少女時代》(2015) 轉角的唱片行,已經夷為平地

徒步繞舊城區一圈,最終重返微風徐徐、景色優美的護城河。不知為何,我想起花蓮市區的溝仔尾,那條原本同樣充滿親水潛力的都市河流,現今卻硬生生地灌進泥漿,填平成黑白拼貼、不倫不類的「日出香榭大道」,全然扼殺城市歷史發展軌跡。有遠見的市政團隊尤其重要,相比之下,新竹市護城河幸運多了!

※ 原文刊載於島國拾影粉絲專頁 (2023-11-4 ~ 11-16)

◎ 延伸閱讀:

竹塹八景之「潛園探梅」,楊威廉,金門日報: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4/196277

林維丞 (清)《潛園記勝十二韻》,愛詩網: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89&pid=155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