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7

【新北市】修澤蘭與花園新城

秋高氣爽的周末,前往 新店花園新城參加「打開台北 OPEN HOUSE TAIPEI」舉辦的走讀活動。筆者長期關注修澤蘭 (1925-2016) 的作品,所以認為這回能深入探索花園新城,絕對是認識這位戰後傳奇女性建築師的大好機會。

我們先在圓環附近的長青會館集合報到,志工發給每人一張導覽地圖,簡介修澤蘭與花園新城的關係。


位於新店小粗坑半山腰的花園新城 (Garden City),是傅積寬與修澤蘭夫婦引進西方學者「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概念的大型造鎮計畫,1968年該建案推出即造成轟動。整座社區由「新城實業公司」自行營運管理,低密度開發的山林環境、公共設施完善,並有園丁負責植栽更換,難怪李敖會在廣告文案中,寫下「不是花園在你家裡,是你家在花園裡。

由於地點封閉偏僻,對外聯繫則有安排交通車定點進城,還曾打算設立中小學,這樣自給自足、宛若遺世獨立的理想國,為1970年代僅次陽明山的渡假型高級住宅區,假日也對外售票開放,成為熱門觀光勝地,以收取門票來平衡社區管理開支。

1980年代,因翡翠水庫水源特定區禁建導致後續建設停擺,外加蘭溪的獨立淨水池不敷供應千名住戶使用,長年面臨無自來水可用的窘境,直至2019年才全面接管完成、由台北自來水事業處供應,不過當年入口的圓環噴水池,就改成自來水加壓站了。

儘管花園新城風華已然褪色,但透過志工導覽,一路上都能感受到夫婦倆的前瞻思想,散落社區內的特色地標建築,也是研究修澤蘭建築美學必看之作。

■ 入口拱門

從新烏公路轉進新城大道,首先迎面而來的巨大ㄇ型拱門,這是楊英風 (1926-1997) 的雕塑作品。楊英風與修澤蘭長年合作,彼此相輔相成,修澤蘭設計的日月潭教師會館就能見到楊英風的浮雕,陽明山中山樓「大道之行」牌樓之下,也有楊英風的九龍壁。兩人默契十足,當然修澤蘭籌建花園新城時,就再度邀請楊英風為社區打造雕塑。

不幸的是,澤群建築師事務所曾於1980年發生火災,導致圖稿泰半付之一炬。迄今修澤蘭實際參與過多少建築工程,仍然是未知數。現今許多文獻不少都出自楊英風,幫助甚大。

■ 聽濤館

花園新城總共有十二個村落,其中松濤村是整個花園新城的中心點,#聽濤館 則是全村最別緻的商業用建築物,占地約兩千坪、分上下四層,折疊式結構,配以直抵屋頂的弧形玻璃窗,用色鮮艷亮麗;根據志工解說,入口紅磚階梯為昔日新城實業舉辦活動時的合影之處。

三樓 (即與道路平行的平面樓層) 原為超級市場,提供城內居民日常百貨、冷凍生鮮所需,是台灣最初開幕的超級市場之一,現在該樓層重新規畫為 Bellyflopp Cafe;四樓原是中西式餐廳,目前處於閒置狀態。



走出陽台,可眺望大台北地區及觀音山的美景,也能窺看下方荒廢的游泳池遺跡,還附設一座兒童戲水池。


修澤蘭建築師對於聽濤館及游泳池的概念解說及圖稿。

聽濤館左手邊為兒童樂園遺跡,曾有摩天輪、咖啡杯、旋轉飛機、動物園等設施。但隨著新城實業財務困難而於1980年代拆除,現已經蓋起樓寓。

■ 小公園

靠近聽濤館有處小公園,園內有個坐姿蔣介石銅像。曾經奉命打造陽明山中山樓的修澤蘭,是蔣介石眾多乾女兒之一。不過當得知這座銅像是漫畫家鄭問 (1958-2017) 復興美工求學時的作品,自己也吃驚了一下。





修澤蘭設計的花園新城,因應居住需求及山坡地勢配置,規劃各式類型的住宅:階梯屋、雙拼別墅、電梯公寓大廈,每幢建築都別具特色。外加有專人固定管理與巡邏,強調「夜不閉戶」的居住環境,早年吸引不少達官顯要及藝文界名人定居,例如學者董作賓、作家柏楊、詩人管管等。不過自從轉為開放式社區後,外人無需買門票就能自由進出這座中產階級社區了。

■ 階梯屋

從新城大道進入花園新城便會發現,圓環噴水池所在位置其實是最高點,接著就是一路S彎道蜿蜒而下,楓樹點綴其間,中央人行階梯貫穿,達到人車分道目的。

依山勢闢建、俗稱階梯屋的石林村,遠眺住戶共用的紅磚階梯,好似迷你版舊金山九曲花街。志工引領我們拾級而下,經過一層又一層的階梯式宅邸,發現每戶個具有單獨進出口,沒有一般公寓住宅共用進出口的困擾;而且,下層的屋頂就是上層的庭園,這種「別人家的屋頂,就是我家的花園」的況味,不禁令我想起九份山城。

■ 花園新城教會

撇除中國宮殿式建築語彙外,修澤蘭操刀的現代建築具有高度表現性與雕塑美感,這點在花園新城裡的公設地標能有所體現。





花園新城教會可視作已遭拆除的台中衛道中學聖堂迷你版,懸臂出挑的入口屋頂、扶手欄杆等修氏元素,都能在這幢宗教建築找到。




■ 涵碧樓

花園新城有兩座電梯公寓大廈,攬翠大樓應是最早落成的,入口題字由傅積寬先生所題;橘園一路底的涵碧樓應是較晚落成者。筆者推測涵碧樓的位置是昔日的涵碧公園,旁邊還有間木造的愛士樓餐廳,惟現已不存。


1968年發行《台灣畫刊》介紹花園新城,右下照片為遭到拆除的愛士樓餐廳。



打開台北的一大特色,就是能一窺遊客無法進入的私人空間。我們到達涵碧樓十一樓左面,從露台俯瞰直潭淨水廠方向的 view —— 筆者兩年前曾因為電影《異域》(1990) 拍攝場景造訪那裏,剛好柏楊生前就定居這裡 —— 以及遠眺花園新城教會,真是心曠神怡。房仲跟我們提及,我們所處的兩房一廳一衛售價1600萬,真是跌破眼鏡了。


這座蘭溪畔的花園新城雖已沒落,卻有著開創性的先鋒意義。其建商銷售模式影響日後大台北近郊山坡住宅社區開發,例如鄰近的大台北華城、安坑玫瑰中國城、汐止伯爵山莊等,半世紀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都能感受到花園新城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殷寶寧,《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典藏藝術家庭,2019

2. 楊索,花園新城的故事〉,《新北市文化季刊》40期 ,2023

◎ 本文同步刊載於島國拾影粉絲專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