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香港導演爾冬陞正在籌備電影《新宿事件》 (2009),主演成龍力薦到台灣的汐止拍攝,因為在他記憶中,汐止老街仍藏有幾分日式情調。不過,當時成龍因個人言論惹得民眾對他普遍印象不佳,因此這回勘景備受媒體關注。派製片來台看景後感到滿意、眼看水到渠成,竟不知為何,劇組還是去東京實地取景了,這讓汐止錯失在國際影壇亮相的機會。
成龍高調點名汐止,當然令人驚奇,但也不是那麼意外。成龍早期在台灣各地拍片,遊遍北投、淡水、鹿港,說不定也曾在汐止拍過電影,只是筆者不知道是哪一部。若要尋找早期汐止面貌,筆者推薦賴成英導演的《秋蓮》(1979) ,該片將汐止中正路老街昔日街景,完整呈現給後代影迷。如今又發現《少年吔,安啦!》 (1992) 與汐止的連結,多少汐止和電光幻影的往事尚待發掘?
基隆河孕育了水返腳的繁榮 |
∎ 強烈庶民活感的中正路老街
汐止舊名「水返腳」,主因基隆河受海水潮汐影響,漲潮至於此。清代多部歷史文獻中,對此地理特徵有所記載,陳培桂《淡水廳志》:「水返腳,謂潮漲至此地」,姚瑩《臺北道里記》:「水返腳者,臺境北路至此而盡。山海折轉而東,出臺灣山後,故名。」
後來,日本人將「水返腳」名稱改成「水返腳街」,最終因大正年間都市計畫更名「汐止」。緊鄰河畔闢建、狹窄不起眼的中正路,乃汐止開發的源頭,有「汐止第一街」之稱。
「水返腳」與松山「錫口」一樣,同為當時基隆河畔重要的繁華渡口,樟腦、茶葉、煤礦等貨物的集散地。這兩座因航運興起的清代百年市街,松山饒河街成功蛻變觀光夜市,相比之下,晨間為傳統市場的汐止中正路並不出名,但其強烈的庶民生活感,反而更吸引我。
歷史遺留的痕跡,大隱於人聲鼎沸的鬧市當中。面對車站的華麗豪宅蘇厝、擁有精美碗片剪黏的永安居,曾在《秋蓮》亮相、後因電視劇《通靈少女》(2017) 再度聞名的媽祖廟濟德宮,「河景第一排」陳萬乞古厝、余厝的斷垣殘壁……
往和平街走去,還可以找到水返腳公學校舊校舍的磚砌遺跡,優美拱廊變成當地居民進出的孔道,竟有台灣府城兌悅門的況味。
∎《新宿事件》遺珠之汐止神社
成龍會認為汐止有日本韻味,很可能是記得忠順廟前的石燈籠和鳥居。汐止忠順廟的位置,最早為清法戰爭有所戰功的庄長「蘇大老」蘇樹森宅邸。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割讓給日本,負責抵台接收的日軍近衛師團自澳底登陸,水返腳座落在日軍進城路線中繼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駐紮蘇宅過夜,故昭和十年 (1935) 此地被選入《台灣總督府國指定之史蹟名勝》中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地之一。
昭和十二年 (1937) ,「皇民化運動」於島內各處展開。汐止神社鎮座,社格屬無格社,祀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天照大神、大己貴命、倉稻魂命、明治天皇等。
戰後,汐止神社改築忠順廟,主祀保儀大夫,不過鳥居、石燈籠與狛犬皆被保留,儘管有些石燈籠因「避難」被移至拱北殿──中式廟宇前石燈籠林立,形成中日文化符號交雜的奇妙景象。
2005年,大同路拓寬,拆除了汐止神社的社務所及神橋,神橋橋頭的四支造型石燈座,現在安置於鳥居後頭;而刻有神社名稱的石碑,搬遷到廟前草坪上。
仔細一瞧,陳誠敬題的「忠順廟」字樣後頭,還可找到「汐止神社」的字跡。
不似多數神社遺跡的「昭和」年號被抹除破壞,該神社的石燈籠刻字算是保存完好的,端看奉獻者的單位與大名,如汐止公學校同窗會、益興炭礦株式會社等,不失一種尋找地方人文記憶的趣味。
∎ 消失的茄苳路老宅
從平面地圖俯瞰茄苳路走向,可得知縱貫公路開闢前,茄苳路為汐止來往基隆之間的交通要衢。不過對今日人們而言,茄苳路僅是條路幅狹窄的普通街道而已。
走入茄苳路前,可先到鐵路高架橋下的鐵道史蹟公園瞧瞧。2003年7月,鐵道高架化的工程進行時,意外開挖出台灣第一條鐵路所遺留的長條狀基石,經過學者鑑定勘查,應為清代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所督工興建鐵路之遺構。現場除了展示基石,還有高架化以前、縱貫線鐵路汐止橋的橋頭柱。
茄苳路的歷史遺產,除了創立於清光緒年間的建順茶行尚存,另外兩座最具代表性的洋樓宅邸──周家花園及潘炳燭古厝,都已經遭到拆除。
「周厝」的主人周再思,憑靠經營煤礦及金礦致富。1899年 (明治三十六年),他在茄苳路築起三層樓紅磚豪宅,歷時十年才竣工。周厝不僅建築壯觀,還附帶佔地一千多坪的園林,與板橋林本源宅邸及霧峰萊園齊名,得一別稱「周家花園」。只是後代因種種家事紛擾,導致周家的龐大事業解體,花園被挪去興建住宅大廈,而周厝產權則轉讓到陽明海運手中。
雖然花園不再,但至少周厝立足一世紀,頗獲當時文建會重視,文史工作者也數度請願保留,爭取保存。2009年1月,陽明海運派出怪手突襲強拆,洋樓化為一堆瓦礫,引起地方人士譁然。目前周厝的位置仍在養地,只有一棵依偎周厝多年、高聳入天的黑板樹,證明周厝曾經存在過。
∎ 上海灘皇帝的長眠之處
說到民國近代史的黑幫教父,可能不能不提杜月笙 (1888-1951)。他從一個水果行學徒混進上海,建立法租界商業帝國、廣結各方勢力,於商界、軍界與政界之間遊走自如。中日戰爭爆發,他亦出錢出力,積極協助國民政府抗日。
1949年,蔣介石單獨召見杜月笙,希望他能和自己一同前往台灣,共產黨則希望他留在上海。杜月笙最後決定既不前往臺灣、也不留在上海,而是選擇前往香港,取京劇老生皇帝 (冬皇) 孟小冬為第五房。居港期間,杜月笙氣喘病情惡化,1951年8月16日逝世,終年63歲。
杜月笙墓園現今隱身於秀峰國小後方,步道需從靜修禪院旁的水碓街進入,若不是指示牌導引,很容易就會錯過。濃蔭遮蔽的杜氏墓塚,坐東南、朝西北面向上海,上有蔣介石題字輓額「義節聿昭」;墓園入口本有張群題字的「譽聞永彰」牌坊,後因秀峰國小劃為校地、把牌坊拆除,題字鑲嵌到墓塚上頭。杜月笙墓附近,還有其第四房妻子姚玉蘭墓地為伴。
或真或假,撰寫杜月笙生平的著作眾多,翻拍的影視作品,更是不計其數。筆者記憶最深的是常楓於《八百壯士》(1975) 的表現,以及第四台時常重播的電影《歲月風雲之上海皇帝》 (1993),呂良偉飾演杜月笙、葉童飾演孟小冬,這些影中人,是我的童年回憶。
◎ 延伸閱讀
1. 池袋的泡芙──周家花園興衰史,汐止文化網:https://iformosa.org/archives/51
2.「不是笑話 成龍新片來台勘景」,王雅蘭、葛大維,聯合報 D2,2007年8月1日
3. 野地旅0521:再訪汐止老街[新北汐止],-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野地旅) :http://theericel.blogspot.com/2013/03/0521.html
4. 汐止文化網:https://iformosa.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