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

【新北市】樂山園

2024年9月28日,八里私立樂山教養院迎來90周年院慶,藉由一年一度園遊會的對外開放,筆者有了機會參觀新北市歷史建築 #八里樂山園。


漢生病 (Hansen's Disease),是過去人們所稱的痲瘋,又稱癩病。我對這傳染病的印象,主要來自《賓漢》(1959) 這部電影──賓漢的母親和妹妹隔離在山谷裡,耶穌受刑之後,他們的病痛奇蹟痊癒──當時罹患此病的人容易遭受社會歧視,並被隔離遺棄。由此可見,漢生病困擾著人類數千年。目前,台灣的漢生病盛行率已降至世界衛生組織消除漢生病之標準。

昔日有些國家會將病患隔離於漢生病療養院。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士創立的八里樂山園,即台灣醫學史重要的漢生病聚落,見證台灣漢生病醫療史。創辦核心人物為加拿大籍的戴仁 醫師 (George Gushue Taylor, 1883-1954),在台期間,積極將西方漢生病防治知識及技術引入台灣,逝世後骨灰安葬於樂山園內。

如今樂山園更名樂山教養院,不再是治療漢生病的社會機構,轉向多重身心障礙的慈善機構發展。


戴仁壽醫師撰寫的 ”RAKUSANEN, HAPPY MOUNT LEPROSY COLONY, Formosa”自述,樂山園距離台北 (Taihoku) 有16英里,1931年由台北州知事許可設立,在1934年3月30日舉行落成儀式。會命名樂山「園」的原因,一是為了避免和官方的「樂生療養院」混淆,也多了層家園、田園意涵 ── 像座「公園」,而非病院。


起先當地居民因恐懼而抗爭,為平息反對意見,院方將計劃中的住院人數從200名減少到80名。該地區總面積46英畝,其中10英畝為稻田,其餘為樹木繁茂的森林和適合乾農業的土地,能夠生產蔬菜和大多數熱帶水果,自給自足。


園區規劃了完整衛生下水道系統,從山泉水供應的豐沛水源引入蓄水池,並通過管道供應到每個小屋,也有電力設備提供充足電力照明,「為了容納住院人員,這裡有二十間小屋,十五間為男性,五間為女性,完全分開。所有小屋均為磚砌,屋頂為鋼筋混凝土,並覆蓋著藤蔓,以保護他們免受夏季的炎熱。」

根據國家文化資產網分類,依山坡台階地興建的樂山園分為三層。第一層醫療行政單元:包含禮拜堂、事務室、姑娘樓、職員宿舍。院民住宅單元:第二層為女子病室、第三層為男子病室。附屬設施包含男女浴廁、圖書館、社會館、戴仁壽夫婦墓園、戴仁壽銅像,主要集中園區北側外圍。


∎ 禮拜堂


樂山園地標,由加拿大長老會婦女宣教協會捐贈,磚質採TR紅磚。面寬約十三公尺,入口山牆中軸對稱、尖拱窗、反折尖拱窗、雉碟等裝修特徵,外觀象徵性地表現西方教會模式。


這幢面向草坪的莊嚴建築,是電影《紅柿子》(1996) 拍攝場景。一樓為戴仁壽紀念館,二樓為禮拜空間,可惜當天沒開放入內參觀。


∎ 事務室


古色古香的紅磚洋樓,為樂山園的行政辦公空間。建築牆上有鑲嵌三面昭和年間的寄贈石碑,感謝當時各界金援協助。


∎ 特別病室


禮拜堂旁獨立出來的重症隔離看護室,兒童遊樂區設於此,角落還有棵戴仁壽醫師引進的大楓子樹,其生產大楓子油讓漢生病逐漸絕跡。


∎ 女子病室


從禮拜堂後方拾級而上,經過張鴻圖紀念館,該第二層主要為女子病室群。


這些院民住宅皆為單層獨棟紅磚建築,每間入住四名患者,屋頂採鋼筋混凝土,外觀結合西洋與漢式,門楣上方使用在地建材觀音山石,作為捐獻者芳名碑記。


例如其中一間房舍,還保留第十四任台灣總督太田政弘的奠基石,以及台灣總督府的援助紀念落款。


∎ 男子病室


男子病室位於樂山園第三層,從這裡居高臨下,遠望山巒景色,亦頗佳妙,可惜遠處田園丘陵多已開闢廠房,若回半世紀前,想必是蓊鬱蒼翠、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戴仁壽 醫師 (George Gushue Taylor, 1883-1954) 銅像安置於此,彷彿他在俯視、守護著整座樂山園。


樂山園建設之初,獲得日本政府官方支持,除了皇室貞明皇太后、台灣總督,台灣醫療界、具有影響力的台籍仕紳菁英紛紛資助捐獻,這些芳名如今都落款於觀音山石門楣,成為每幢病室的名稱,作為園方感謝之意。


建築樸實的男子病室當中,引起我注意的落款,有霧峰林家的 #林獻堂 及其弟 #林階堂,還有梅獅、林資彬、林垂統以及體仁醫院等共同捐贈的紀念室。體仁醫院,乃總督府醫學校畢業的陳朔方醫師於1911年在台中創立。


台南人劉瑞山與劉錫五 兄弟,合夥經營製糖、進出口貿易、房地產,1920年為台南地區最富有的地主和最大的繳稅者。兩人篤信基督教,因長老教會而結識戴仁壽醫師,出於認同其基督教醫療傳教,因此成為樂山園的募款支持者之一。屏東萬丹「鼎昌號」創辦人之一的李仲義同樣基於相同理念。


男子病室另有兩幢獨棟病室坐落山谷中,顯得特別突出。彎下車道,還能見到整齊劃一的排水設施,外觀精心地用紅磚包覆,典雅美觀,足見當年這處醫療聚落在交通、電力、公共衛生設施的規劃上,觀念是非常先進的。


其中一幢由買辦黃東茂捐贈。黃東茂曾以英國 Samuel & Samuel 公司之資金創立製磚工廠,北台灣常見的S磚便是此廠產出。儘管如此,整座樂山園的磚砌建築,主要還是採用當時紅磚的一級品「TR磚」。「TR磚」為台灣煉瓦 (Taiwan Renga) 的商標縮寫。


另一幢紀念室以陳中和和辜顯榮冠名,不用多說,兩位都算是影響台灣近代史的風雲人物了。但似乎尚有人家居住其中,筆者沒有靠近拍攝門額。


∎ 戴仁壽夫婦紀念碑


繞了一圈古木參天的樂山園,直覺每個角落都充滿故事和歷史痕跡,皆是極為珍貴的文化資產。我最終沒有找到職員宿舍「牧師樓」 (據說在南端最角落),於是返回入口處瞻仰戴仁壽夫婦紀念碑,作為旅行終點。碑文中英文並陳,簡要敘述戴仁壽醫師來台之始末及其創建樂山園的經過。


這裡也是戴仁壽醫師骨灰安葬之處。想起先前銅像的後頭題字:「燃燒自己,照亮他人。」正是戴醫師為福爾摩沙無私奉獻的精神寫照。


◎ 參考資料


台灣漢生病醫療人權歷史資料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