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新店路「新店老街」及國校路之間的新店後街,顧名思義,它背對著新店老街,隔絕住碧潭風景區及菜市場的熙熙攘攘。除了偶有車輛呼嘯而過外,這條依山勢興建、蜿蜒狹窄的單行道,始終保有靜謐氛圍。
多年前,筆者為了近看新店基督長老教會的尖塔而繞進這條後街,卻未曾注意這裡是否有什麼歲月痕跡。直到爬完網路幾篇文章,才發現只要稍微「低頭」觀察,方能察覺隱藏其中的歷史密碼。
後街與水路息息相關,因為整條街道與大坪林圳平行。大坪林圳為清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墾戶郭錫瑠起建、後由大坪林五庄蕭妙興等人接手的灌溉水道,由於初期共用水源、後期管理組織合併等原因,導致常被誤認是瑠公圳範圍。
半世紀以來居民與水圳共生,房舍凌亂般地搭蓋兩側,明渠也被鐵網罩住,不過筆者還是在網子底下看到水鳥掠過。後街盡頭的開天宮,底下有耳聞多年的引水石硿,期待有朝一日能夠參觀。
接近開天宮及渡船頭的尾端,有座橫跨大坪林圳、部分埋沒路基底下的百年石拱橋通學橋,另一頭書寫大正十四年 (1925) 三月竣工。沒有像碧潭吊橋一樣被迫從「昭和」更改「民國」,通學橋因不起眼而遭忽視,正是它的運氣。
過了通學橋,陡上通往國校路及新店國小的坡道,乃昔日新店國小學生上學必經之道,據說也是家住直潭的王永慶童年求學之路——想像住直潭、屈尺一帶的小孩搭人力擺渡過新店溪,靠岸後爬坡至公學校,蠻有畫面。
除了通學橋,後街與新店路之間的防火巷曲折多變,同樣別有洞天,其中還有一道民生橋,刻著「民國六十二年八月 新東里重修」字樣。根據粉專台灣歷史文本nft介紹橋名由來,因為新店人都在老街採買民生用品故得名。
【延伸閱讀】
台灣的保津川–灣潭:王永慶故里.皇太子殿下行啟紀念碑.海會寺.新店渡.屈尺道碣
【參考文獻】
1. kiki chen,新店後街遊x大坪林圳引水石硿見學,Kiki Chen的沙龍。
2. 周怡岑,《新店後街緩慢行》,內在台北2.0。
3. 台灣歷史文本nft,【消失的故事X】〈新店後街的兩座橋〉。
◎ 本文同步刊載於島國拾影粉絲專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