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苗栗縣】苑裡房裡古城.房裡順天宮.房裡溪官義渡示禁碑

多虧四十五年前發行的《漢聲》雜誌,我對苑裡房裡古城深感興趣。房裡古城的位置,位於今苑裡車站西南方北房里及南房里一帶。作為苗栗縣境內曾修築土石城牆的古老街市,如今安在?

房裡一帶原是平埔族「道卡斯族」蓬山八社「房裡社」居住地,清雍正初年,漢人移入此地開墾。清咸豐三年 (1853年),苑裡、通霄發生閩粵械鬥與漳泉械鬥,後來通霄街變為客家人群居地,苑裡街為漳州人群居地。苑裡的泉州人遂於房裡莊以北重建新街「房裡街」。

清代的房裡為中部織布經貿中心,而且還有房裡溪通商港口「土地公港」、販鹽的鹽館,富庶繁榮,但因常受海盜、土匪侵擾,士紳們遂發起捐款建房裡城,城外環有刺竹,刺竹外挖掘壕溝;同治元年 (1862年) 戴潮春事件爆發,地方仕紳再次捐資強化城防,除加高城牆、補修竹圍,並在溝底安置釘桶、加強警備。

除了房裡溪河流改道、港口淤積外,光緒二年 (1876年),苑裡街與房裡城爆發漳泉械鬥,導致城內發生大火,城垣城門受損,許多士紳富商搬離房裡。加上日治時期海線鐵路選在苑裡街設站,商業重心全面轉移,房裡城因而衰微。

我們還能利用現成歷史地景,找到昔日的城池遺跡嗎?

在西台灣,要判斷昔日聚落的聚會廣場,從廟開始找就對了,我們從古城中心位置、有兩棵參天古榕依偎的房裡順天宮出發。順天宮是城內宗教信仰中心,創於雍正二年 (1724年),主祀媽祖,又稱「內城媽祖」。

右邊榕樹下豎立著一塊道光年間所設的「義渡碑」房裡溪官義渡示禁碑 。台灣河流湍險,昔日造成南北交通阻礙,當時在各地設立公益性質的免費「義渡」,方便大眾行旅。

迄今各地鄉鎮尚可找到不少義渡碑留存。在國道及快速道路普及的今日,不知跨過了多少溪流,若不是這些石碑保存下來,恐怕現代人也難以像過去人們交通上所面臨的困難。


從順天宮左側繞到房裡城內的苑裡舊街。對比人們定義的「老街」,應該是很熱鬧的觀光景點,但這裡僅是處相當靜謐的住宅區。這條主要街道沒有街名,街名就叫「北房」,所有門牌都是這樣稱呼的。


其中蔡家古厝蔡泉盛號為二進一院傳統四合院建築,是房裡城內保存最完善的古厝,現已登錄縣定古蹟。「泉盛號」為蔡氏家族經營蓆帽的商號。說起蓆帽,第一直覺都是想到大甲草蓆,其實大甲只是大批草織品的集散地,原料使用苑裡藺草,苑裡才是草織藝品的製作中心。



繼續往北門遺址方向走去,路邊矗立一幢幢新蓋不久的透天厝建築,相較其間衰敗殘破的紅磚街屋,大樹寄生盤據變成「樹屋」,不禁感嘆過往老街氛圍正逐漸逝去。


鑽進類似鹿港九曲巷的彎曲小弄中,發現老屋屋壁和圍牆剝落的地方,還可看出一塊塊堆疊的土埆。





筆者也找到四十五年前《漢聲》採訪的柑仔店「錦豐商店」舊址,門牌為北房61之1號。當年《漢聲》團隊因店家自製特色春聯「錦里便民陳萬物,豐村利市供千家」而駐足,雖然該址已恢復一般住家,但張貼大紅春聯的慣習並未因為時代而改變。


土地公廟旁即是昔日房裡古城北門舊址,城牆已完全不復見,僅有政府標示的意象,以及「北門亭」暗示這裡曾有古城門。而北邊看似不起險的灌溉溝渠,實際為當年的護城河遺跡。




返回順天宮途中,經過立面有泥塑雕飾的街屋停留拍照,一旁閒坐、頭戴白沙屯拱天宮帽子的94歲老翁與我們攀聊,稱這棟屋主後來到台北拍電影。一方面又提及他早年在白沙屯做生意,從沒想過拱天宮會像如今那麼香火鼎盛;晚年回到苑裡後,只見年輕人都往台中、台北工作去了。

青壯年人口流失,這是海線、甚至台灣每座鄉鎮都面臨的處境。看到異常冷清的房裡古城,使我感觸良多。

◎ 本文同步刊載於島國拾影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