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9

【苗栗縣】後龍鄭崇和墓


來到海線的後龍,另外一個想朝聖的景點即是國定古蹟鄭崇和墓。《漢聲》雜誌的文化國寶專集描述該陵墓位於十班坑,是個相當偏僻的小地方,必須得從後龍站轉搭新竹客運,交通不便。如今國道三號就設有後龍交流道,一下交流道往龍港方向行駛,不到五分鐘車程就會抵達陵墓所在的台一線叉路口,轉角處還有間小七,一點也不偏僻,但似乎沒有什麼人願意停留。畢竟「逛墓仔埔」本來就不是什麼大眾行程。

神道碑

鄭崇和 (1756-1827) 原籍金門,清乾隆四十年 (1775年) ,年紀輕輕就隨親戚渡海來台,定居後龍。鄭崇和本身是讀書人,先在後龍教書,後遷至竹塹提倡文風,吸引不少富家子弟前來就學,因而累積資財,同時從事土地開墾,致使鄭家很快成為竹塹地區大家族。在公共事務方面,嘉慶年間海盜蔡牽侵犯淡水廳,他募集鄉勇防守後龍;當地發生飢荒及瘟疫時,他也扮演地方領導人的角色。

或許鄭崇和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但他的兒子鄭用錫 (1788-1858) 則是研究新竹歷史者必定會提及的。道光十三年 (1823年) ,鄭用錫考中進士,成為台灣第一位進士。

鄭崇和卒後追封從二品官員,墓園便依清代官家形制建造,除了神道碑外,依序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及石望柱各一對,還有散落旗桿座,規模宏大且完整。鄭崇和墓為苗栗縣唯一的國定古蹟,與嘉義王得祿墓、新竹的鄭用錫墓並列台灣三大清代官墓。



鄭崇和墓的石雕古樸渾厚,其中石虎模樣可愛討喜;而石人一文一武,兩者身高應該都有190公分左右吧,相當巨大,幸好我的身高足以跟它們一較高下。




鄭崇和墓為觀音兜形墓碑,為清同治六年重修時所立,碑文:「皇清誥贈通奉大夫顯祖考祀鄉賢祠鄭公二品夫人顯祖妣鄭門陳太夫人合葬佳城」,橫額為「浯江」。


地方有傳說這一對石馬和石羊,晚上會走出墓園偷吃一旁的農作物。有一回,農夫埋伏並追打之,眼見馬羊腿受傷,第二天就看見墓園裡的石馬、石羊腿部破裂。

這讓我想起樹林國小的石馬,還是自己就讀小學的大象溜滑梯 (可惜已經拆除),都曾有目擊夜晚自己活起來走動的說法。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倒是不錯的茶餘飯後話題。

◎ 本文同步刊載於島國拾影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