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10年 (1935) 4月21日發生關刀山大地震,造成台中、苗栗、新竹三地災情慘重。為了追悼殉難者,幾個較嚴重的災區或特殊地點皆設立震災紀念碑,像筆者就曾拜訪過苗栗銅鑼老雞隆的震災紀念碑。不過台中市內就佔了四座,其中一座就在清水。
海線的大甲郡清水街同是重災區,清水街罹難者高達三百餘人。災後,日本人將滿目瘡痍的清水街實施都市計畫,除了將政商重心轉移至西南方,在鰲峰山半山腰昔日的運動場位置蓋起清水神社,並於通往神社的神社崎途中,興建清水震災紀念碑。
神社崎是大街路通往清水神社的後參道俗稱,是給一般參拜民眾走的,官員貴族走的是正參道,現已鋪柏油變成鰲海路,這更顯得這條洋溢日式風情的石階道彌足珍貴。
現存的震災紀念碑,僅漩渦狀卷雲軸狀、商號「許泉義」刻鑿的基座為當年原物,基座碑體因有「皇恩」字眼,後人用大理石面板包覆住,顯然為遭國民政府清算的結果。
離開紀念碑,拾級而上往左轉,就是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的入口,即昔日清水神社 原址。清水神社為皇民化運動時期的產物,昭和12 (1937) 年11月23日鎮座,昭和17 (1942) 年10月30日列為鄉社,建築包括三座鳥居與正殿,當然這些都不在了。
戰後,神社遺址由國軍接收,成為陸軍砲兵部隊清水營區,直至1997年廢止。神社正殿拆除改成司令台,留存的遺物多被破壞殆盡,園區內現僅存狛犬一對、石燈籠殘跡及部分玉垣,多少能藉由這些遺構,想像神社當時的規模。
這裡同是台中最早發現的新石器中期文化代表牛罵頭遺址,舊時營房現規劃成考古展間,展示出土的陶器及石製農具;其中一間營舍還租給餐廳,販售看起來很美味的咖哩飯,忽然有點後悔午餐在路途中解決。
我們走到後方草坪的展望平台,眺望清水港區全貌,下方紫雲巖傳來廟會喧鬧聲。神社選址往往選擇風景優美之處,清水也是如此。
◎ 本文同步刊載於島國拾影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