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

【新北市】雨中遊深坑老街.深坑橋碑

距離上回拜訪深坑老街,已經度過六個年頭。在我的印象裡,這條老街除了遠近馳名的豆腐、粗壯的圓環茄苳、零星幾幢殘存遺風的老街屋以外,好像就沒有什麼特別值得拿出來講的特色。

2008年,台北縣 (彼時尚未升格為新北市) 政府將深坑老街列進歷史風貌特定區,逐步分段展開「復舊」改造計畫。仿古的紅磚亭仔腳長廊、重新鋪設的道路地磚,與閩式風格的洋樓古厝毫不突兀地融為一體。原本電線纏繞、雜亂不堪的老街景觀,歷四年的長期整建,終於以古意盎然之姿風華再現。



四面環山、開發甚早的深坑,是因景美溪下切出深陷古坑而得名。早年以盛產茶葉和煤礦為主,近十年則因豆腐料理聞名,讓這迷你的溪畔小城重獲眾人青睞。


長達300公尺的深坑街,原先為200年前福建安溪移民開墾所發展成的臨溪集散市集,過去茶葉、染料及貨物都由這裏的渡頭循水路運往艋舺等地,風光一時。後因日據時期在此設廳,隨著市街改正計畫的拓寬、修葺,因此老街上還能找到當時遺留的洋樓街屋。

與數名友人結伴而行來到老街西端起點,儘管天公不作美、陰雨綿綿,但逛街人潮仍不因壞天氣而銳減,足見深坑老街 (或者說豆腐) 的魅力。


如今的深坑老街,難以跟六年前商家雨遮蔽天的亂象聯想一起。山牆立面上繁複的巴洛克藻飾應該都是復舊時點綴的,並題上「淡蘭古道深坑街」七字,讓深坑這作為台北往返宜蘭的必經之處,更加發揚光大。



百歲高齡的茄苳樹,依舊矗立在街口,愈發茁壯。




名列國定三級古蹟、1915年竣工的三合院大厝黃氏永安居,可惜此次無緣參觀。


百年茄苳一隅、橫跨景美溪的深坑橋,橋頭還保留一座立於日據時期的深坑橋碑


深坑與對岸的阿柔洋山區原本無路可通,交通往來皆依賴擺渡。直至1925年,才由當地居民募款集資,興建了跨越景美溪的吊橋,並在橋頭立碑紀念此事。

這個古碑記載當年兩岸渡船過河的經過,既使多數碑文因風化剝落難以辨識,但也見證了深坑橋的前世與今生。




深坑老街復舊計畫是由負責三峽老街的建築團隊承辦的,雖然我沒有去過三峽、倒在雜誌媒體上見過,還真有幾分相似呢。

公共電視台製播的《我們的島》,曾經對深坑老街的復舊過程做了專題企畫。看完節目,我才明白深坑老街整建過程歷經了不少困難,例如騎樓禁止設攤,就引起當地生意人的反彈。在我當年的印象裡,老街攤商的確佔據大半道路,環境髒亂不提,而且遮雨棚幾乎覆蓋住天空,成了「暗仔街」,十分難看。




值得慶幸的是,在與當地居民協調、匠師們的共同努力之下,深坑老街煥然一新。閩南老街屋重新翻修、過於現代的房舍盡量復舊、招牌統一,令整條街坊的景觀變得和諧一氣。

漫步於濕漉漉的石板道,紅燈籠高掛。懷舊氣氛足了,或許兩排店家的商業氣息很煞風景,但跟過去相比,現今深坑老街更具國際觀光潛力,復舊成果值得肯定。


櫛比鱗次的商家,以賣吃的居多,特別是豆腐。「深坑四寶」、炭烤臭豆腐、豆腐冰淇淋.....琳瑯滿目、任君選擇,香氣四溢,真是讓人飢腸轆轆。





除了兩排的老街屋和土埆厝之外,不妨瞧瞧地上的水孔蓋,也是有經過設計的。這些作品多由畫家顏松濤負責構圖,老先生自己也在德興居開設畫室。


集順廟是深坑老街的中心點,我記得以前廟埕有間人庭若市的廟口豆腐攤。


門牌都有經過設計。


保甲路,可惜沒路、死巷一條。





德興居是老街最為可觀的巴洛克式洋樓,由深坑黃氏第三代黃德隆於1926年所建。


很快地來到了老街東端,時已接近中午,大家決議要去啖豆腐。



我們隨意找了間名曰「古早厝」的豆腐攤,迅速入席而坐。



飽餐一頓後,我回望外頭街道,發現又開始飄起小雨了。可能是雨天關係,今日的深坑老街的人潮倒還好,很難想像若遇上好天氣、剛好是假日的話,街道將會絡繹不絕、寸步難行到什麼地步?


這回遊走深坑老街礙於時間,純屬走馬看花性質,以後有空一定會再來,順道去石碇尋找真正的「淡蘭古道」。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深坑老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