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中心找尋一絲農村氣息,乍聽之下簡直是天方夜譚。其實大安區龍門國中後頭,就隱藏著古色古香的閩南三合院老厝──濂讓居。我很早之前就知曉這處市定古蹟、也曾路過憑欄遠眺,不得其門而入;後因某次偶然機緣,終於有機會踏進濂讓居,近距離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龍門國中位於建國南路、和平東路交岔口以南,是一間外觀頗為新穎的國民中學。
濂讓居靜靜地座落在校園一隅,並不難找。現在主要是作為鄉土教學和黃家後代祭拜祖先的場所。
龍門國中的所在位置古稱大安庄龍安陂,清代時為福建泉州安溪府移民的開墾之地;黃氏祖先則於清乾隆年間 (1750年) 抵台,最初墾居於淡水、三芝一帶,後因故遷居台北盆地大安庄。
日據時期,這時黃家已經是第四代了。1897年,數位兄弟們共同出錢出力,取泉州之建材、聘泉州匠師監工,於大安庄建造五座閩式宅第。其中的五房,即濂讓居。
黃家人丁旺盛,由於家族內部的析產,加上日據時代和國民政府的強制徵收、劃為都市計畫用地,黃氏的家產多以凋零,其餘四處宅第都已改建高樓、校園,或是拓寬道路,逐不復見。
僅存的濂讓居在1973年被列入公共設施保留地,暫時逃離拆除危機;1999年,台灣古蹟保護意識高漲,終於登錄市定古蹟留存。
宅前的半月池,其實早在1930年代即被填平,現在見到的是仿製版。而且,因為道路開闢的關係,半月池的形狀無法如期重現,所以只好做做樣子、徒剩象徵意義。
龍門國中後門。 |
現今的門樓是在2002年的古厝修復工程中,重新仿建的。 |
濂讓居坐西北朝東南,格局為典型的「正身帶護龍」配置,呈ㄇ字型狀。看似樸素無華的三合院民居,見證著大安區農業聚落發展的歷史變遷。
百年前,站立在濂讓居的偌大禾埕,舉目四望,盡是阡陌田野。唯物換星移、滄海桑田,陳年往事只能透過文獻及耆老口述來追憶、想像了。
正廳。 |
黃家神龕擺放著祖先立牌,依舊保持舊時原貌。 |
在屋內門廊間來回穿梭,感覺這兒已經很久沒有人來參觀了,展示品都擱置角落,也沒有導覽牌引領我認識這幢老厝。
過水──連接護龍及護龍間的通廊。 |
水井,當時黃家自給自足的象徵。 |
逛完一圈濂讓居,個人認為比較可惜在於缺乏規劃。只是這兒本屬校方所有、又是黃家祖厝,平常沒有全面對外開放給民眾參觀,所以不方便再多說些什麼。
◎龍安陂黃宅濂讓居
地址:和平東路二段76巷4號 (需從龍門國中正門進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