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0

【台北市】仁濟療養院舊址 (和平青草園).糖廍文化園區

由於不是我的主要通勤動線,所以對艋舺大道總有股陌生感。這條因鐵路地下化而建成的通衢,風格近似中華路林蔭道,聯繫著板橋、萬華、西門町三地,四通八達、寬敞大氣。不過比起境內其他地區的繁華景況,艋舺大道兩側顯得遜色許多。或許是地理位址偏於西南,又離古跡林立的艋舺城區有一段距離,自然人們就沒什麼意願走到這來。即便冠有台北起源地的美名,惜僅僅停留在交通用途意義罷了。


今日的目標是萬華402廣場和糖廍文化園區,兩處皆耳聞已久,來往艋舺老城區多年、卻沒有實際探訪過,甚為可惜。連續幾日、台北天空不作美,沒關係!只要不下雨,就不會減低我到處亂走的興致。


位居艋舺大道及西園路交叉口的萬華402廣場,現在正名為和平青草園,早年是仁濟療養院所在。




十字路口一端有林家古宅,另一頭還有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下次來去逛逛。





老榕參天、綠草如茵,是我對仁濟療養院的第一印象。記得台北市長前幾年配合花博推動的「好好看」計畫,市區裡多出許多臨時公園,說要美化市容,卻都沒經過審密規劃和塑造,大多僅鋪條步道、設些路燈打發了事;花博會過後,這些「假」綠地又再度變回建築工地,根本肥了建商、不是在造福鄉里。「郝」一個大騙局。無奈歸無奈,可是想想,我們的政府不都是在說兩面話嗎?

望著眼前大片綠油油的綠地,居然憶起羅斯福路兩旁那些無緣無故而生、無緣無故消失的假公園,真有我的!




仁濟院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代。日據時期大正11年(1922年)於現址成立仁濟療養院,並開設精神病療養所,為台灣最早的精神病院案例。


近年來療養院被列為都更用地,但有鑑於這幢從日據時期保留至今的療養院第一病房 (其他全數遭到拆除)、具有保存價值,逐登錄市定編號402的歷史建築。







採用清水紅磚砌成的房舍裡頭現在是綠化教室,定期有開班授課。



繞到後頭看看。



林木扶疏的「和平青草園」,面積迷你,但盡其所能地綠意盎然。


大概逛了一圈,接著沿著艋舺大道往環南市場方向而去。



過了中時大樓,循指標左轉「糖廍文化園區」。


隱身於大理街社區巷弄裡的糖廍文化園區,當初這裡同樣因是否要改建成老人療養院而爭議不斷,與仁濟療養院遙相呼應。假使真的拆除,台北將消失一段擁有過百年糖廠的甜蜜記憶,大家也將無法知曉艋舺的天空,曾經飄散著陣陣「甜」味。



大理街一帶舊稱下崁庄,清代楊埤、楊碧山父子於此設置糖,以牛隻拖動石造磨礅壓榨甘蔗,煮汁為糖­。到了日據時期 (1909年),日本商人木下新三郎等集資在此興建新式製糖工廠,名為「台北製糖株式會社」。



1910年,台北製糖株式會社取得臺灣總督府許可設立開工生產,形成龐大的製糖產業;1915年改稱「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不久後兼併成為「台北糖廠」。

在多雨的北台灣,甘蔗需要大量日照,因此糖廠多半集中於中南部,因此這裡也成為桃園以北唯一的糖廠。1945年台灣光復、轉由台糖接手,其後改以貯糖為主,已不再生產製糖。爾後隨著時代變遷,規模龐大的糖廠經過多次拆除、改建,僅存A、B、C三座舊式糖倉及月台。目前園區由明華園戲劇總團接手經營。


本土糖廠的「吉祥物」──五分車。



以前是糖廠辦公處的A糖倉,如今化身為糖業文物展示館。走進糖倉,瞭解台北糖廠的前世與今生。







比南門工場的小白宮檜木屋頂大上不少。

















晃到A糖倉一隅,抬頭看屋頂側面的牛眼窗。




B糖倉是提供租借的表演場地,平常不對外開放。外牆部分正在整修中。

明華園在中正紀念堂演出「超炫白蛇傳」一景。

C糖倉現正展出明華園的戲劇服裝和舞台機關。













明華園創辦人陳明吉有一日經過早餐店時,看到小販將麵條翻轉、丟入油鍋裡炸,油條翻滾的模樣,臨機一動,發明了明華園獨樹一格的立體海浪水景。現在這項民俗技藝已經傳承到第三代了。



 這些應該都是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寺的生物道具,恰巧是我最討厭的海洋生物。


周休假日,糖廍文化園區遊客稀稀落落,大多是附近居民前來騎單車或小坐寒暄,可見從2011年開園至今,知名度仍沒有傳開。但是看到文化局和明華園花心思來營運和維護,讓原本閒置已久的治安死角蛻變成如此風貌,已經值得大家給予鼓勵。


◎糖廍文化園區
地址:萬華區大理街132-7號
電話:02-2302-2335
營業時間:周二至周日10:00am─17:00pm,周一公休。
入館門票:免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