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30

【專題】那些電影大師們未完成的作品

綜觀世界電影史,其實有無數的電影,因為籌備過久、成本高昂、拍攝困難等種種複雜因素,最後無法被付諸實踐;甚至有些導演因故慨然長辭,致使影片完成遙遙無期。對於我們這些熱愛電影、期待大師帶來下一次感動的影迷,徒留不捨嘆息。












史丹利庫伯力克 《雅利安報告》(Aryan Paper, 1993)

眾所皆知,庫伯力克一生最鍾愛的歷史梟雄當屬拿破崙 ,還曾於訪談裡直言至今仍舊沒有「完美」的拿破崙傳記片。所以他研讀資料無數、歷史考究耗費多年,畢生的夢想,就是要將拿破崙搬上大螢幕。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拍罄《金甲部隊》不久,他開始籌拍一部關乎納粹大屠殺、以孩童視角出發的《雅利安報告》。

2016-04-28

【屏東市】劉記早點.崇蘭蕭氏家廟.456藝術巷弄



泰半國人記憶裡,屏東幾乎與墾丁劃上等號,豔陽下的沙灘閃爍熠熠棕櫚樹婆娑搖曳,慵懶的度假氣息,是許多人對墾丁的美好想像。若你期待能在這篇遊記目睹蔚藍的巴士海峽,那你可能要大失所望了。儘管如此,你仍能透過筆者的步履,感受屏東散發的歷史與活力。

因為親戚定居屏東市,所以很慶幸自己有機會探索這個處於內陸的南國首府。屏東市古稱阿猴,座落於台灣第二大平原 ── 屏東平原,地勢平坦、物產豐饒,是平埔族阿猴社的故地。今日屏東市人口約二十萬,是全台人口第二多的縣轄市,隔著高屏溪,與高雄市相望,交通便捷、生活機能豐富,乃屏東縣的縣治及首善之區。

2016-04-26

【台北市】無無眠之枕頭不見了

西遊  Journey to the West | Dir. Tsai Ming-Liang | 2014

哪位導演有辦法,讓尚皮耶李奧、芬妮亞當、娜塔莉貝伊等楚浮御用演員再度齊聚一堂,甚至將影帝馬修亞馬希的光芒壓過?我想,也許只有蔡明亮能做得到了。

這即是觀賞蔡明亮作品的樂趣。每回看蔡明亮的影像,就像是與不斷變遷中的台北敘舊話家常,時而駐足回眸、凝望世界電影史,深怕遺落任何一瞬的吉光片羽。

2016-04-25

【電影黑白講】台北影像隨筆 ── 愛.南方.三十六

愛 | Love

導演:鈕承澤
編劇:曾莉婷、鈕承澤
演員:趙又廷、阮經天、舒淇、趙薇、鈕承澤、郭采潔
年份:2012

四年前曾對鈕承澤期望過高、撰文稱許《艋舺》,主因是他演出過我很喜歡的《小畢的故事》和《風櫃來的人》── 在《艋舺》一片裡,他又再度與林秀玲結合,猶如《風》的續作,讓不少影迷開心了好一陣子。這也是我給予《艋舺》評價不惡的原因之一。《艋舺》不是現實裡寫實的萬華,它是鈕承澤自己心目中的萬華。做為一部主打男性本色、商業訴求的娛樂電影,它是合格的。但是,下一部《愛》卻讓我看到鈕承澤滿滿的自負及自戀。

2016-04-21

【電影黑白講】陳駿霖導演電影 隨筆兩則


一頁台北 | Au Revoir Taipei


導演:陳駿霖
編劇:陳駿霖
演員:姚淳耀、郭采潔、張孝全姜康哲、柯宇綸、高凌風
年份:2010

猶記得原子映象代理發行一系列大師作品後,發行人劉蔚然女士在訪談中透漏,將會協助一名美籍華裔導演開拍劇情長片《一頁台北》。這位導演名曰陳駿霖 (Arvin Chen),2007年、憑藉一部描寫南機場夜市愛情故事的短片《美》,奪得柏林影展的短片銀熊獎 ── 對於新銳導演來說,是個莫大的殊榮;當時與獲得泰迪熊獎、周美玲執導的《刺青》並列為柏林影展兩大台片「黑馬」。從那時候開始,我便投以關注,很想趕快看到這位導演,如何拍攝他心目中的台北市?

2016-04-20

【台北市】華山,1914


純粹是趟臨時動念的意外之行。沒有特別想看的展覽,沒有特別屬意的藝術電影,也沒有特別想嚐鮮的餐廳。你或許會疑惑,那來華山要做什麼?沒做什麼,只是閒晃,僅此而已。不過,靜心領略華山優美的建築群,倒足以消磨一整個午后時光。

2016-04-14

【台北市】晨登七星公園

父親是「台北之巔」 ── 七星山的忠實擁護者,從十五年前開始,每個月至少要爬個三、四次,且都是主峰、東峰連著走,樂此不疲。這項紀錄,至今始終保持著。到底七星山有什麼神奇魔力,能讓他如此著迷?

想起當年年紀小,我還跟父親登上不少次主峰。如今,雖然還維持著陪父親登山的習慣,惟懶惰病作祟,早沒有那股登上主峰的衝勁。這幾年來來回回七星山無數遍,也許已如閒逛後花園般熟稔,所以始終沒有特別地去紀錄,想想怪可惜的。於是,這篇遲來的登山記行就那麼誕生了。

2016-04-06

【高雄市】走讀鳳山 (下) :平成砲台.曹公廟.城隍廟

湊齊了澄瀾、訓風兩座砲台,獨缺平成,甚覺可惜。為彌補遺珠之憾,從大東搭捷運回到鳳山站,這次出站後轉往北走,一路伴隨景色不俗的護城河,石橋、流水、人家,看得真叫人賞心悅目。不久,平成砲台現身於綠樹掩映之間,若隱若現。

2016-04-04

【高雄市】走讀鳳山 (中) :龍山寺.東便門.東福橋.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訓風砲台至龍山寺之間,是條依附鳳山溪 (昔稱東門溪) 興建的溪畔步道,林蔭蔽天,綠色隧道儼然成形。由於沒有太多像我一樣的閒人,漫步其中,倍感愜意。不用五分鐘的腳程,名列國定古蹟的龍山寺近在咫尺。


鳳山龍山寺座落於中山東路及三民路交叉口,乃全台灣五座龍山寺當中,地理位置最南端、排名第二古老的龍山寺。雖然位在城市的重要道路上,但跟萬華、淡水和鹿港的相比起來,沒有太多觀光客拜訪過的蹤跡。

龍山寺創建於清乾隆元年,時至今日,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建寺的由來,緣起於一個有關觀音菩薩香火的傳說 ── 相傳有一位來自唐山的福建人,隨身攜帶菩薩香火,路過本地古井、汲水止渴,乃將香火掛於井旁石榴樹上,離開時卻忘了帶走。後來香火每夜發光,鄉人認為菩薩顯靈,乃將石榴樹砍下雕成觀音佛像,建寺奉祀。乾隆二十九年 (1764年) ,龍山寺已有基本的規模,只是初建時的格局、式樣已無法考究。

龍山寺主祀觀世音菩薩,地方俗稱「觀音寺」。由於地鄰縣城東門、面臨鳳山溪,有水利之便,舟揖可經前鎮媽祖出海,進口貨物也亦可從現在的東便門碼頭上岸,很快就發展為香火旺盛的佛寺。

清朝年間,龍山寺歷經了五次翻修,日據時期添建兩側廂房,台灣光復、1958年整修前殿及拜亭屋頂,1987年再發包重修,寺貌煥然一新。儘管古味盡失,但傳統匠師們的精湛技藝、雕梁畫棟之美,仍讓眾人津津樂道。

縣城的大東門 (朝陽門) 因座落東西主要幹道上,已遭到拆除。龍山寺一隅,政府特地立碑以茲紀念。


主城門不再,小城門卻意外地保存下來。穿過中山東路、前往東便門途中,會先見到昔日的東福橋橋墩遺跡

橫跨鳳山溪的東福橋,原建於清道光二十一年 (1841年),同治三年 (1864年) 間進行重修。這座中式石橋橋長五丈餘、四孔三墩,是當年出入鳳山縣新城的重要孔道之一。其中,兩端呈船首狀、六角造型的船型橋墩,十分特別,目的是減少河水阻力。目前台灣僅存此座這般設計的古橋,更顯彌足珍貴。


很可惜地,2001年潭美颱風、鳳山溪暴漲,就這麼將東福橋應聲沖斷了。後來政府於原址重建東福橋,並將其中兩座橋墩拉吊上岸,作為別具意義的歷史紀念碑。

 鳳山溪依舊,縣城已消失。遠眺聳立溪中的東便門,猶如座六角形孤島,似乎是唯一能與歷史展開對話的橋梁。
東便門,本名鳳儀門,是鳳山縣新城的六座城門中的倖存者。嘉慶九年間 (1804年)、由知縣吳兆麟下令興建的六座城門,如今徒留東便門,其餘全因都市計畫拆除,想到此不禁感嘆。

城門呈長方形,寬10.8公尺、深7公尺,座高約4.3公尺,拱圈為紅磚,拱基為石材,外牆為咾咕石,目前門上鑲嵌的匾額「東便門」為花崗石材質,落款於道光十九年 (1839年),是絕佳歷史見證。


穿越東便門,像是踏進時空隧道,時序彷彿倒流至兩百多年前...。

東便門外牆左側有一土地公廟,稱為東福祠,裡頭奉祀的不是常見的庄頭土地公,而是簡稱「橋公」的「橋頭土地公」。傳說祂擁有「水來土擋」的力量,能夠制止水患。若真如此,那為何東福橋底不過颱風帶來的水患呢?

挺特別的是,為了體諒「橋公」長期守護東福橋與東便門太過寂寞,當地民眾為「橋公」找到一位「橋嬤」作伴,一起守護著來往的芸芸眾生。


東福祠右後方還保存了一小段縣城城牆遺跡,還有一座立於同治三年 (1864年) 的重修東福橋碑記,記述地方人士出錢整建石橋的捐款情形。

橋旁的水運碼頭舊址,遙想當年船隻往來的繁榮盛況,不免有物換星移之感慨!

東福橋除了是進出縣城的重要關卡,亦是城內居民前往阿猴 (今屏東) 的必經門戶。


舊時橋墩與新式橋梁。莫非颱風洪害,東福橋還會是台灣少數使用中的清代古橋。

凝望鳳山溪的靜靜長流,嘗試感受昔日通商口岸的風華歲月。
東便門對面的深邃小巷,為當地著名的打鐵街。早期先民來到鳳山開墾,需要使用大量鐵器工具,兜售鐵器的商人都會在東便門周圍販售,因此這條小巷裡就開設了許多打鐵店,熱鬧一時。雖然盛況不再,但還有不少傳統打鐵舖仍在營業。除了店坊林立之外,巷弄內也保存了古樸的閩式紅磚街屋。



告別東便門,繼續往北前行,驚覺步道越顯新穎,似乎跳脫了鳳山的古城意象。原來,不遠處即是近年來頗受攝影人士歡迎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利用大東國小一半校地打造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是鳳山地區最具規模的展演空間。整個藝術中心占地極廣,共有演藝廳、展覽館、藝術教育中心、圖書館等四棟建築,其中圖書館更是號稱台灣首座藝術圖書館,以期提升當地生活品質。



多年前在上海世博見過、猶如熱氣球的裝置藝術,固然壯觀,但也能清楚看出政府好大喜功、討好民眾的模樣。

就像高雄市立圖書館,觀賞性遠大於功能,公共建設光鮮亮麗的外觀,只是讓民眾有感於「政績」而已,若內蘊不足,外強中乾、虛有其表,依然是沒有用的。況且建築年代久了,也會開始醜陋,如何妥善保養,倒變成一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