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6

【跟著電影去旅行】10:走訪侯孝賢《電姬館》麻豆電姬戲院

2007年,坎城影展慶祝六十歲生日,特別邀請三十六位國際知名導演 (其中一對是達內兄弟),以「戲院」為主題發想拍攝三分鐘的短片作品,彙集成短片合集《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 (Chacun son Cinéma),侯孝賢、蔡明亮、王家衛、張藝謀和陳凱歌這五位華人導演,都在受邀名單之列,頗有彼此角力意味。台灣新電影旗手侯孝賢,會如何處理這個題材呢?






1983年《兒子的大玩偶》,阿西穿著 Sandwich Man 小丑服裝在竹崎市區宣傳《蚵女》;同年的《風櫃來的人》,鈕承澤等一票風櫃青年翻過高牆,溜進馬公戲院裡看《洛可兄弟》;1985年《童年往事》,阿哈在鳳山大山戲院前的攤販買水煎包;1986年《戀戀風塵》,阿遠和阿雲在大稻埕第一劇場靜默地觀賞諜報片,恆春仔則隱身後台畫電影看板。

當地的公車站牌也以「電姬戲院」命名,足見其地標性



侯孝賢早期作品總與戲院難以區隔,這或許跟他當兵放假時去看英國電影《十字路口》,然後立志進電影圈的經驗有關。但隨著其關心的成長主題,逐漸步入更加複雜的歷史與現代,戲院意象離他越來越遠。而這部為坎城影展拍攝的短片《電姬館》(The Electric Princess House),居然找回侯導作品遺失已久的韻味。







麻豆出產文旦,遠近馳名,不過經過大正年間市區改正計畫的麻豆老城區,街屋保存相當完整,同樣值得一探究竟。



矗立於中山路上的電姬戲院,原名「電姬館」,由當時麻豆首富陳臣興建, 創立於日治時期昭和十三 (1938) ,是日治時期台南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型娛樂場所。據陳臣之孫陳昇陽表示,「電姬館」中的「電」便是指「電影」,「姬」是從日文本義「公主」引申出「雍榮尊貴」之義。






開幕初期以播放默片為主,但因票價偏高,觀賞者大多數為日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1949年更名「電姬戲院」,由陳臣三子陳福德接手經營,持續放映電影歌仔戲、布袋戲等。彼時娛樂不多,電視尚未普及,故場場滿座、風光一時,甚至1964年遇到白河大地震,依舊屹立不搖。可惜隨著電影市場不景氣,牛肉場脫衣舞孃也無法挽救戲院老舊衰敗的事實,1987年正式宣告歇業,閒置迄今。



電姬館由陳臣聘請日本建築師所設計,這幢水平與垂直線條明顯的現代主義建築,藻綠色外牆也有細膩的裝飾藝術 (Art Deco) 元素。例如十六塊菱形浮塑環繞壁飾。




戲院正面左右兩側各有七隻獅頭立體浮塑,表示每週七天都在營業。

而左右兩側還有出現人臉的浮塑,乃招來好運的日本福神。 

洗石子浮雕裝飾

日治時期頗受歡迎的建築工法 ── 洗石子
電姬戲院是目前台灣少屬僅存的大型戲院遺跡,侯孝賢利用這處現成的布景,刻劃張震及舒淇飾演的軍官夫婦帶小孩看電影的光景;而他們選擇看的影片,正是李行的《養鴨人家》。侯孝賢年輕時曾替李行擔任編劇及場記、副導職務。


搭配台南全美戲院顏振發老師傅的手繪看板,還有文夏《真快樂》歌聲襯底,李屏賓的掌鏡,還原1960年代台北戲院人聲鼎沸的繁華景象。侯導早年抒情的影像筆觸、捕捉事物「狀態」的敏感度,在《電姬館》裡一覽無遺。







電姬戲院售票處,入口已封死,無緣看到內部情景,只能從縫隙中窺看。



大紅幃幕背後,荒廢的戲院裡兀自放映著《穆謝特》




《電姬館》結尾,空無一人的戲院裡放映著布列松的《穆謝特》(Mouchette, 1967)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侯導會選擇《穆謝特》作為影片收尾,真的很有意思。希望知道真相的人能告訴我答案。

電姬戲院曾經面臨拆除危機




作為台灣少數僅存的大型戲院遺跡,文史人士都很關心電姬戲院的未來。2018年11月13日,電姬戲院以「原電姬館」名義,公告為台南市歷史建築;星巴克也曾想進駐開店,可惜這些活化計畫往往無疾而終。由於電姬戲院地權是陳家後代所有,2019年6月,戲院內部遭到包商無預警拆除,所幸台南市文化局和南藝大搶救團隊及時阻止停工,但已將舞台、座椅破壞殆盡。

極有可能再過不久,當電姬戲院徒剩立面保存,曾經的辯士生動地講解影片劇情,曾經牛肉場台下的歡聲雷動,都將化為毫無生命的瓦礫。到時候,就只能透過侯孝賢的短片追憶了。














影片截圖出自《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Chacun son cinéma, 2007)

【電姬戲院地址】台南市麻豆區中山路112號

【延伸閱讀‧資料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