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齊了澄瀾、訓風兩座砲台,獨缺平成,甚覺可惜。為彌補遺珠之憾,從大東搭捷運回到鳳山站,這次出站後轉往北走,一路伴隨景色不俗的護城河,石橋、流水、人家,看得真叫人賞心悅目。不久,平成砲台現身於綠樹掩映之間,若隱若現。
平成砲台位於紀念曹謹的曹公廟正後方,同樣名列國家三級古蹟,且是三座砲台裏頭,格局保存較完整者。砲台竣工之時,主要負責扼守整個鳳山縣新城的西北面,外有護城河、砲口朝西,抵禦外敵入侵。
基本結構與澄瀾砲台類似,牆體皆是咾咕石與石灰砌疊而成。
民國七十二年 (1983年) 立的平成砲台記,記載修復過程始末。 |
堅固異常的堡壘正面,嵌有花崗石所刻之橫額,上書『平成』,落款為『道光戊戌年清和月穀旦,知鳳山縣事曹謹建,監生順,鋪戶林萬記、鄭榮茂監造』。
登高望遠是一定要的。沿著紅磚階梯扶搖之上,站在平台正中央,試圖想像當年的衛兵鎮守的情景。忽然,徐風過境,環繞四周的大樹,開始婆娑地舞弄身軀,「沙沙」聲響此起彼伏,似乎告訴著我:平和,已取代了烽火連天的歲月。
走離平成砲台,闖進尋常小巷,往先前所眺望的曹公廟邁進。
清道光十七年 (1837年),曹謹派任鳳山縣知縣,在位五年間,勤政愛民。其中最令鳳山居民永世感激的功績,即引下淡水溪開鑿五里圳,灌溉數千公頃的貧瘠土地,使得家家戶戶得已安居樂業,奠定高雄地區富庶繁榮。曹謹沒後,民眾感懷不已,建曹公祠以祀之,並將水圳改名曹公圳。
最早的曹公祠,其實是在鳳儀書院裡的。日據時期,日軍佔領書院充當陸軍醫院,曹公祠因無法祭拜而日漸頹圮。明治三十三年 (1900年),總督兒玉源太郎鑑於曹公圳工程的偉大,便於現址重建曹公祠,大正二年 (1913年) ,總督佐久間馬太致贈「曹公祠」匾額。
九十多年後的1992年,曹公祠進行整建,並且正式改名為曹公廟。真實人物神格化、成為護佑當地的守護神,使得鳳山已與曹謹畫上等號,形影不離 ── 曹公圳、曹公路、曹公里,曹公國小...我想,曹謹自己應該也料想不到吧!
九十年代末期,法國導演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 率隊來台,拍攝侯孝賢導演的紀錄片。影片開場不久,侯導帶領導演等人,重回童年生活過的鳳山,拜訪他那些依然倖存的拜把兄弟。其中有一幕,侯導站在這處街口,指稱警局是過去的縣長官邸,庭園裏頭有棵粗壯挺拔的芒果樹。小時候,他總喜歡趁人不注意時爬上芒果樹,偷摘芒果吃。有一回,當他坐在樹枝上四處盼望時,感覺時間似乎停滯、凝結了...這種特別經驗,重現於他日後的作品《冬冬的假期》。
從曹公路彎進通往城隍廟的鳳明街,人車喧囂聲又暫時隔絕在外,很難想像這裡是鳳山的城鎮中心。
有看過侯孝賢《童年往事》的影迷,勢必會對片中廟前的榕樹廣場特別印象深刻。導演利用這個具有台灣在地情感的空間,講述數次重大的時空背景轉換。雖然影片中的廣場是於苗栗縣銅鑼天后宮取景 (多年前去過,榕樹已倒,幾乎面目全非),但鳳山城隍廟,才是真實的原型。
鳳山城隍廟建於清嘉慶五年 (1800年),主祀縣邑顯佑伯。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並與龍山寺、雙慈亭、開漳聖王廟合稱「鳳山四大古廟」。
最早,城隍廟起建於鳳山舊縣城。乾隆五十一年 (1787年),林爽文興兵反清,廟宇遭受戰火所及、殘破不堪。待鳳山遷新縣城後,知縣吳兆麟於鳳儀書院旁另建新廟。所以今日,左營和鳳山,都各有一間城隍廟,堪稱「雙城雙城隍」。
著名的「你來了」匾額,意指人生遲早要向城隍爺報到。
粗大的樹枝上掛滿鐵環,平時拉筋鍛鍊身體;打架鬧事了、竄進小巷任憑警察追。廟前的幾棵榕樹,四通八達的巷弄,盡訴侯孝賢的「童年往事」。
緊鄰城隍廟的鳳儀書院,創建於清嘉慶十九年 (1814年),是台灣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書院遺跡,名列國家三級古蹟。
鳳儀書院近年才整修完畢、開放參觀,看到頹圯多年的古蹟重現世人眼前,心底自然很是欣慰。
因為時間緣故,我必須從城隍廟走至車站,搭火車到屏東市與親戚會合。我選擇鑽進了城隍廟旁的小巷,還真的如侯孝賢口述,挺複雜的。而且每經過一處轉角,往往會有紅磚古厝等迷人發現,頗有「柳暗花明有一村」的趣味呢。
抵達鳳山車站,搭乘下午四點左右的電聯班車前往屏東市。
造訪當時,適逢平面鐵路退役前夕,背景裡的高架化車站正如火如荼地趕工當中。如今,這般島式月台、車站大廳的光景,只能透過影像追憶了。
屏東車站舊站體現已拆除,昭告第三代車站的新時代來臨。
【旅行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