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3

【高雄市】走讀鳳山 (上) ── 澄瀾砲台.訓風砲台

對我而言,鳳山這座古城,既陌生又熟悉;這裡不但是母親的故鄉,亦是我推崇的偶像 ── 電影導演侯孝賢成長的地方。忘記是什麼時候的事,總之是很多年前,我透過旅遊雜誌,知曉鳳山尚存清代縣城遺留的砲台及城門遺跡,時至今日仍然記憶猶新。難得拜訪鳳山,得要好好來一探究竟了。


南臺灣的午後,陽光看似炙熱,實而溫煦。步出捷運鳳山站,抬頭望向亮得耀眼的蒼穹,更加篤信今天是旅行的好天氣。



沿著站前的復興街南行,遇一儀應公祠,旁側有條綠化得宜的水渠,綠意盎然地叫人想留步駐足。追溯這條渠道的身世,它曾是鳳山縣城的護城河






清代,鳳山縣城最早是設在左營。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林爽文事件爆發、鳳山縣城遭攻陷,兩年後 (1788年) 朝廷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 (鳳山古稱)。為了區別兩地,遂稱其為鳳山縣新城

鳳山縣新城原有城門六座、砲台六座、土牆及莿竹二重城牆及護城河。經歷歲月摧殘,只餘城門一座 (東便門)、砲台三座 (澄瀾、訓風、平成),現均列入鳳山縣城殘蹟;城牆幾已全數傾圮,護城河多以填平、或改為地下箱涵,惟縣城西側、東南側的護城河仍完好可見。即是我們眼前的渠道。


這條渠道裡的水源,多是從曹公圳分流過來的。提及曹公圳,便不得不提影響鳳山地方發展的重要人物 ── 曹謹 (1787 - 1849)。道光十七年 (1837年) 正月,曹謹奉命擔任鳳山縣知縣,隨之展開大規模的水圳工程,鑿通後稱之「五里圳」;隔年 (1838年),於六座城門上增建城樓,興築砲台,外濬環城濠塹,注入曹公圳圳水而成為護城河,使得新城的軍事防禦能力大大提昇。在曹謹積極的建設下,新城更為堅固,民生社會也更為穩定。

後人為了紀念曹謹,將水圳改名「曹公圳」,論述台灣史,普遍視其為台灣水利建設鼻祖,灌溉、孕育高雄地區的搖籃。遊逛鳳山,會發現不少公共建設,如小學、道路等,都以曹公作為命名。







座落於復興街及立志街口、護城河尾端的澄瀾砲台,是這回走讀鳳山的第一站。

澄瀾砲台的所在位置,是鳳山縣新城的西南隅。遠觀這座選用咾咕石興建的砲台,像是迷你的衛兵堡壘,乍看顯得玲瓏可愛、不那麼起眼,但論及份量,它可是國家三級古蹟哩!






一直覺得澄瀾的命名,是三大砲台裡最好聽的 (另兩座為訓風、平成)。整座砲台呈八角形,造型別緻、古色古香,沒有做太大幅度的整修,歲月走過的痕跡自然就留了下來。

黑灰色牆面上,有數個大小不一、用四方磚瓦包覆的射孔。





詭異的告示,所以跌倒會犯法嗎?


攀登依附砲台的階梯而上,算是小小滿足的登高的趣味。




佇立於砲台上遠眺,護城河裡的圳水靜靜地流淌著。滄海桑田,百年縣城早已隨著城市驟變而消失,徒留這些殘跡,等待有心人前來追憶、畏嘆。




澄瀾砲台緊鄰著鳳山國小,坐擁很大一片操場。























小學正對面的鳳凌廣場,即為鳳山體育場。近年來經過整修,成為了一個開放式的休閒空間。


立志街柏油路底下,是曾經的護城河,而我則是一直沿著城廓而行,準備造訪訓風砲台。如今,市政府讓護城河重現天日,成功地塑造了鳳山縣新城的意象。儘管城牆已不復再,但漫步於利用護城河整治規劃、林木扶疏的親水綠地,腳步不自覺放慢、輕盈了起來,同時深刻體會到南台灣的悠閒步調。



來到五甲一路及立志街口,這裡是鳳山縣新城的南門所在地。


南門已經消失,政府特意在街口設置城樓意象,立碑紀念。


城樓身後的南門公園,是處優美靜謐的狹長綠帶。綠草如茵,榕樹亭亭如蓋,引自曹公圳的護城河潺潺流動著,魚兒優游其中;陽光灑落,不時在林間嬉戲,來往於挺拔巨木之間。我不停追尋光影穿梭的足跡,深怕錯過精采瞬間。




如何塑造能與歷史產生對話的城市空間,鳳山是值得引鑑學習的。




愉快地循著護城河散步,不知不覺地抵達了縣城的東南隅,即訓風砲台的所在地。





若說澄瀾砲台像是個堡壘,那麼訓風砲台就似一塊切的四四方方的千層糕。





同樣登錄三級古蹟、以咾咕石及卵石為建材的訓風砲台,外觀呈弧型狀,除了是城池的轉彎處外,也兼具護城河與鳳山溪交接處之地理特色,視野開闊、無死角。由於緊扼鳳山溪往前鎮河出海口的要衝,為早期從唐山移墾的漢人及貿易船隻上岸的要塞,所以軍事防備就顯得十分重要。


訓風砲台現存一方嵌於城牆內、花崗石鑄造的橫額,額石左右有泥塑之書卷裝飾,作工嚴謹且深具藝術價值。




登上砲台,只是周遭樓宇逐年增高,已不復當年視野遼闊的景象。


造訪完訓風砲台,該是沿著鳳山溪北上、前往下個目標的時候了。一路上,暖陽伴我行,古砲台不停感染心中躁動的歷史情懷。看來,這趟鳳山縣城之旅,可真是有許多值得遊賞的事物呢!




【旅行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