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4

【高雄市】走讀鳳山 (中) ── 龍山寺.東便門.東福橋.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訓風砲台至龍山寺之間,是條依附鳳山溪 (昔稱東門溪) 興建的溪畔步道,林蔭蔽天,綠色隧道儼然成形。由於沒有太多像我一樣的閒人,漫步其中,倍感愜意。不用五分鐘的腳程,名列國家二級古蹟的龍山寺近在咫尺。



鳳山龍山寺座落於中山東路及三民路交叉口,乃全台灣五座龍山寺當中,地理位置最南端、排名第二古老的龍山寺。雖然位在城市的重要道路上,但跟萬華、淡水和鹿港的相比起來,沒有太多觀光客拜訪過的蹤跡。


龍山寺創建於清乾隆元年,時至今日,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建寺的由來,緣起於一個有關觀音菩薩香火的傳說 ── 相傳有一位來自唐山的福建人,隨身攜帶菩薩香火,路過本地古井、汲水止渴,乃將香火掛於井旁石榴樹上,離開時卻忘了帶走。後來香火每夜發光,鄉人認為菩薩顯靈,乃將石榴樹砍下雕成觀音佛像,建寺奉祀。乾隆二十九年 (1764年) ,龍山寺已有基本的規模,只是初建時的格局、式樣已無法考究。

龍山寺主祀觀世音菩薩,地方俗稱「觀音寺」。由於地鄰縣城東門、面臨鳳山溪,有水利之便,舟揖可經前鎮媽祖出海,進口貨物也亦可從現在的東便門碼頭上岸,很快就發展為香火旺盛的佛寺。

清朝年間,龍山寺歷經了五次翻修,日據時期添建兩側廂房,台灣光復、1958年整修前殿及拜亭屋頂,1987年再發包重修,寺貌煥然一新。儘管古味盡失,但傳統匠師們的精湛技藝、雕梁畫棟之美,仍讓眾人津津樂道。


縣城的大東門 (朝陽門) 因座落東西主要幹道上,已遭到拆除。龍山寺一隅,政府特地立碑以茲紀念。


主城門不再,小城門卻意外地保存下來。穿過中山東路、前往東便門途中,會先見到昔日的東福橋橋墩遺跡

橫跨鳳山溪的東福橋,原建於清道光二十一年 (1841年),同治三年 (1864年) 間進行重修。這座中式石橋橋長五丈餘、四孔三墩,是當年出入鳳山縣新城的重要孔道之一。其中,兩端呈船首狀、六角造型的船型橋墩,十分特別,目的是減少河水阻力。目前台灣僅存此座這般設計的古橋,更顯彌足珍貴。


很可惜地,2001年潭美颱風、鳳山溪暴漲,就這麼將東福橋應聲沖斷了。後來政府於原址重建東福橋,並將其中兩座橋墩拉吊上岸,作為別具意義的歷史紀念碑。

 鳳山溪依舊,縣城已消失。遠眺聳立溪中的東便門,猶如座六角形孤島,似乎是唯一能與歷史展開對話的橋梁。


東便門,本名鳳儀門,是鳳山縣新城的六座城門中的倖存者。嘉慶九年間 (1804年)、由知縣吳兆麟下令興建的六座城門,如今徒留東便門,其餘全因都市計畫拆除,想到此不禁感嘆。



城門呈長方形,寬10.8公尺、深7公尺,座高約4.3公尺,拱圈為紅磚,拱基為石材,外牆為咾咕石,目前門上鑲嵌的匾額「東便門」為花崗石材質,落款於道光十九年 (1839年),是絕佳歷史見證。






穿越東便門,像是踏進時空隧道,時序彷彿倒流至兩百多年前...。


東便門外牆左側有一土地公廟,稱為東福祠,裡頭奉祀的不是常見的庄頭土地公,而是簡稱「橋公」的「橋頭土地公」。傳說祂擁有「水來土擋」的力量,能夠制止水患。若真如此,那為何東福橋底不過颱風帶來的水患呢?

挺特別的是,為了體諒「橋公」長期守護東福橋與東便門太過寂寞,當地民眾為「橋公」找到一位「橋嬤」作伴,一起守護著來往的芸芸眾生。




東福祠右後方還保存了一小段縣城城牆遺跡,還有一座立於同治三年 (1864年) 的重修東福橋碑記,記述地方人士出錢整建石橋的捐款情形。


橋旁的水運碼頭舊址,遙想當年船隻往來的繁榮盛況,不免有物換星移之感慨!




東福橋除了是進出縣城的重要關卡,亦是城內居民前往阿猴 (今屏東) 的必經門戶。


舊時橋墩與新式橋梁。莫非颱風洪害,東福橋還會是台灣少數使用中的清代古橋。

凝望鳳山溪的靜靜長流,嘗試感受昔日通商口岸的風華歲月。



東便門對面的深邃小巷,為當地著名的打鐵街。早期先民來到鳳山開墾,需要使用大量鐵器工具,兜售鐵器的商人都會在東便門周圍販售,因此這條小巷裡就開設了許多打鐵店,熱鬧一時。雖然盛況不再,但還有不少傳統打鐵舖仍在營業。除了店坊林立之外,巷弄內也保存了古樸的閩式紅磚街屋。



告別東便門,繼續往北前行,驚覺步道越顯新穎,似乎跳脫了鳳山的古城意象。原來,不遠處即是近年來頗受攝影人士歡迎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利用大東國小一半校地打造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是鳳山地區最具規模的展演空間。整個藝術中心占地極廣,共有演藝廳、展覽館、藝術教育中心、圖書館等四棟建築,其中圖書館更是號稱台灣首座藝術圖書館,以期提升當地生活品質。








多年前在上海世博見過、猶如熱氣球的裝置藝術,固然壯觀,但也能清楚看出政府好大喜功、討好民眾的模樣。

就像高雄市立圖書館,觀賞性遠大於功能,公共建設光鮮亮麗的外觀,只是讓民眾有感於「政績」而已,若內蘊不足,外強中乾、虛有其表,依然是沒有用的。況且建築年代久了,也會開始醜陋,如何妥善保養,倒變成一種挑戰。


【旅行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