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2

【台北市】尋訪王秀杞

從車水繁忙的仰德大道岔進通往新安里的靜謐巷弄,循著綠蔭掩映、蜿蜒的山徑高低起伏,大約十分鐘的車程,眼前頓時豁然開朗起來──四面環山、芳草長綠,外雙溪悠悠流淌,零星農舍點綴其中,蔚藍穹蒼之下,青山翠谷的優美勝景叫人心曠神怡。

古稱「燒庚寮」的新安里,是一處常跑陽明山的台北人都不一定知曉的秘密境地。當地最具傳奇色彩的事蹟,即是日據初期「抗日三猛」── 簡大獅的藏身之處。

二十世紀中葉,這裡則因孕育出雕刻家王秀杞而享譽盛名……


之所以會知道王秀杞,是從一本民國75 (1986)  出版的旅遊書讀到的。書上標題寫著「王秀杞石雕公園」,做了簡單的文字簡介,隔頁還放了張年輕時代的王老師正在工作時的情景;最底層的旅遊小錦囊,草率地寫著:如欲參觀,請先預約,然後附上當時只有七碼的電話號碼。

小時候就很愛翻閱旅遊書的我,因為時常翻到這一頁,便對這個名字留下深刻印象;爾後成長的過程裡,我不斷在台灣各處公共空間看到王秀杞的雕刻作品,這個名號持續在我腦海中打轉,不曾間斷,心想總有一日,一定要親自上山拜訪本尊。

機會終於來了。

王秀杞雕塑藝術園










初春時節,細雨綿綿,我鼓起勇氣打電話請安,說明來意以後,王老師決定在百忙之中,抽空與我見面。我開心極了!造訪當日,不但沒有降雨,陽光普照猶如炎夏般燦爛,蟬兒似乎分不清季節,已提早發出了聲。或許是在替我高興吧!



出生於1950年的王秀杞,畢業於國立藝專 (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乃當代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大師之一。

農家子弟出身的王秀杞,明顯地反映在他的雕刻作品上頭:細膩的神韻捕捉,草根性濃烈,濃厚的傳統人文氣息,時刻散發著真誠、樸質的魅力。不同於楊英風、朱銘的現代風格,王秀杞選擇從自身成長經驗出發,走出了自我獨特的鄉土美學,亦感動了無數人。








踏入王秀杞夫婦細心照料的石雕園地,花木扶疏、綠意盎然,不同時期的石雕作品擺放錯落有致,有寫實、亦有抽象,猶如座儼然成形的露天博物館,光影也喜歡在此流連、嬉戲。

在王師母的陪同之下,我與王老師進行了「簡單」的採訪。熱茶相伴、歡談之餘,殊不知竟過了一整個上午。

王秀杞

Q:王老師您好。我最早是從一本旅遊書上得知您的資訊。您看,書上面寫著「王秀杞石雕公園」……

A:其實是私人雕塑藝術園,是我擺放作品的地方,並非公園,那是謬傳。這片園地是我家祖厝,也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們王家已經世代居住陽明山兩百多年了。過去這整片是種植草山橘的果園,後來為了進行創作,我便把這裡重新整理出來。


Q:草山橘?椪柑嗎?

A:四、五十年前是陽明山著名的特產,現在幾乎絕跡,新安里也只剩幾棵老果樹了。

Q:我剛剛前來的途中,看到此地曾有個很特別的別名,叫做「燒庚寮」。

A:這個地名清朝時期應該就有了,「燒庚」指的就是燒鹼,那是製作藍染過程的一個步驟;「寮」即是工寮的意思。

陽明山出產大菁,很多人不知道,藍染曾經也是陽明山著名的產業,當時三峽人還來這邊買大菁哩。只不過,三峽因為有文獻紀載,所以藍染的歷史得以保存。反倒現在已經沒什麼人記得陽明山有過藍染工業了。
                                                                                            
Q:談到三峽,您在學生時期,曾經與李梅樹一同參與修建清水祖師廟。

A:李梅樹是國立藝專雕塑系的系主任,那時候正逢清水祖師廟的整建期間,所以我就去那裏打工兩年,主要是跟隨師傅前輩們一起,協助門神、浮雕的雕刻工作;中午休息沒事,就聽李梅樹他們講故事。

這些老師傅後來都成為著名國寶級藝師。像是負責木雕的黃龜理 (1903-1995),以及負責石雕的阿狗師,還有當時在系上任教的丘雲 (1916 -),我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實際操作的技巧與寶貴經驗。我也迷戀黃土水、羅丹、布爾代勒的作品……這些對我未來的雕塑之路影響很大。

Q:在國立藝專的這段時間,想必對您而言是最重要的一個時期。

A:學校主要是教「塑造」,這是基礎,但雕刻是必須要經過實作訓練的。在所有的藝術創作領域當中,雕塑是最辛苦、需要勞心勞力的技術。體力是其一,像米開朗基羅能做到八、九十歲,實屬特例;另外,耗費的時間也最長、失敗率大,只要一鑿錯,這件作品就壞了,可能就需要再重來了。

Q:老師是何時勾起對雕塑的興趣?

A:童年時期,我跟隨父母赴關渡宮參拜,看到廟中的龍柱、石獅、浮雕,都特別地喜歡去親近。望著龍柱一層又一層的精采布局,故事豐富,心想石頭居然可以刻成這樣!這是我對民俗雕塑留下的最大印象;後來讀書時,看到的到處都是蔣公、國父銅像──那時是四、五十年前,台灣的一般大眾還不大能分別雕塑的區別。直到進入國立藝專後,才開始接受有系統的雕塑教育。


Q:像楊英風、朱銘,都深受西方影響……。

A:楊英風曾赴義大利遊學,把那股風氣帶進了台灣;朱銘原本是在廟裡做木雕的,後來拜楊英風為師,風格就逐漸轉變。那時候出國並不容易,但我是這麼認為,我們能學習西方的技術,但要傳達出東方的「寫意」精神。

Q:林淵呢?

A:林淵是個很有趣的老人,他對我說過:「我敢做,你不敢做!」他是個退休老農,老了沒有事情做,就把石頭拿來敲鑿,打石為樂,借助自己以前看過的野台戲及鄉野奇譚等經驗,天馬行空地藉著石頭講故事。


Q:請老師談談個人的創作理念。

A:我著重於取材「生活」,偏好寫實。我出生自農業社會,童年隨著父親耕作、成長,所以作品自然就融入了自身熟悉的田園經驗、鄉土情懷。

像之前有來拜訪過我的王童導演,他的電影《稻草人》讓我很有共鳴。裏頭有個橋段是小孩聽說大人吃魚都不會將魚翻面,亦即表示飯後小孩子可以有魚吃;所以當那個巡警將魚翻過來時,小孩看著魚被吃掉,嚎啕大哭。那種感覺,是現今的小孩感受不到的。


Q:老師有偏愛的石材嗎?

A:我多是憑直覺來選擇石材的,觀音山石、白色大理石、奧羅拉石都是我常選用的石材。我最喜歡的是福建的青斗石。它的形式接近觀音山石,但是硬度上接近花崗岩,較硬,而且還會呈現青草般的色澤,典雅、耐看。

Q:觀音山遊客中心前的《龍的傳人》應該是老師最大型的一件石雕作品吧。

A:那是1996年的時候,受觀光局委託創作的,三層樓高,主題是要呈現台灣旅遊。外觀是以龍柱造形為基調,延伸至最高點抽象造形的龍首。作品由下而上分別闡述:孔子周遊列國,因為孔子做官不順、開始周遊列國,可謂中國古人旅遊的開始嘛!接下來是台灣各地著名景點、民俗節慶,最高點再以抽象的龍首遠望收尾,統合整體造形。

Q:是用觀音山石創作的?

A:對。這種觀音山本地產的石頭軟硬適中,是很好做雕刻的材料。缺點是太灰,接近水泥的顏色,但是很有台灣本土的味道,也耐看。


Q:我很喜歡《講古》這件作品。老師是怎麼發想這個主題的呢?

A:小時候,家中沒有電視,最了不起就是有台收音機,平常時,我們就會去聽村中的長輩說故事。那時有句俗語:「囝仔人,有耳無嘴」,意指老人講的都是對的,小孩子別隨便亂插嘴。

老長輩們常常會聽來一些故事,然後說給我們這些小孩子聽,無論是封神榜啦、三國啦、簡大獅啦,還是鬼故事、做人道理等等,我們都會聚精會神地聆聽。我把這個如今已經逝去、那個農業社會的年代特有的生活光景,記錄下來。1980年代左右,《講古》參加全省美展,記得還拿了個獎;國父紀念館那邊也現存一件《講古》。


Q:稍早在逛石雕園時,發現以小孩為主題的石雕不在少數。

A:因為我生了三個小孩,都很可愛 ()。小孩子是最沒心機、天真無邪的,所以當時就想到要做一系列的小孩,結果越做越有趣。


Q:親情也是老師偏愛創作的主題之一,尤其是母愛。

A:世界上古今中外,我認為最美、最偉大的愛的就是 「母愛」。謝東閔 (1908 - 2001,中華民國前副總統) 看到我一件得到石雕比賽首獎、母親餵嬰兒吃奶的作品,相當感動,他感嘆跑遍世界各地,從沒有看過其他雕刻家做這個主題的,卻在我這邊看到了。也因此我們認識、變成了好朋友,他常上山來找我聊天。

Q:所以老師是因為謝東閔的這番話,才繼續發展母愛這個命題嗎?

A:也不是百分之百。至少他說待在我這邊,最沒有壓力。因為我們從來不談政治,只是偶爾會問問他、關心而已,主要還是談藝術方面居多。


Q:那時應該是開黑頭轎車進來吧?

A:第一次來的時候,警察、隨扈一票來到這種鄉下地方,左鄰右舍都滿好奇的。後來常來以後,就還好了,沒有再大驚小怪了。呂秀蓮還是副總統時有來過,那個陣仗也是很大。

Q:近期有什麼創作計畫嗎?

A:我最近正在發展一個新的主題,叫做《愛的世界》。這個世界最基本的元素就是「愛」。

但是台灣社會感覺缺少了「愛」,像是兩岸之間的敵對關係,就是缺少了「愛」作為基礎。藝術的表現形式非常多,因為這個社會……說不好聽一點,有點過亂了。所以我才想以「愛」作為出發點,將「愛」發揚光大、讓大家產生愉快的感受,試圖找出一種屬於「愛」的方程式。

Q:像朱銘、林淵個別有美術館和牛耳石雕公園,老師有沒有成立美術館的打算?

A:我到過箱根雕刻之森、挪威奧斯陸參觀過他們的石雕公園,都很壯觀……當然吶,以後也是想在這裡弄個美術館,不過前提要先整理一下,現在這邊亂的跟個菜市場似的。


Q:老師的公共藝術作品遍布台灣、台北城市各個角落,例如淡水河畔的街貓小姐《忽忽》銅像、華陰街行人徒步區的《生活頌》等等,雖是「命題作文」、但都充滿對社會議題、生活周遭的深刻觀察及關懷。想請問老師對台灣當今公共藝術的看法?

A:台灣的公共藝術需要更著重於藝術性,以及與當地的歷史背景、人文環境結合,而非裝置藝術味道太過濃厚,僅是圖騰符號、趣味性,沒有太大意義的作品。像是中國的龍門石窟,羅丹的《地獄門》、《沉思者》,米開朗基羅的聖殿等,都屬於公共藝術,但是皆歷久不衰,因為它們無論藝術、技巧和內涵上,都相當的精采。

Q:這讓我想到101前面的那個LOVE,以及前幾年很紅的黃色小鴨,都是重於趣味性。

A:那也可說是個創舉──因為他們善於做廣告包裝,然後炒作出來的。但是這些作品只求「快感」,不容易讓人產生感動。

Q:那老師怎麼看待台灣民眾對公共藝術的看法呢?

A:見仁見智,各自表態,喜歡就接近,才是公共藝術的真正目的。

Q:謝謝老師!


◎王秀杞雕塑藝術園地址:新安路168號

◎聯絡電話:02-2861-2168 (為表尊重,造訪前請務必知會。)

2 則留言:

  1. 文QA中一張照片為日治時期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現臺大醫學院)第三任校長堀內次雄之塑像,不知是王大師收藏之日治時期原銅像或王大師受委託重塑銅像之原始粗胚.

    回覆刪除
    回覆
    1. 根據王老師所說,是受委託重塑的。
      原銅像早已徵收作戰爭用的砲彈了,所以他是憑藉著一張黑白老照片重塑而成。現在台大醫學院裡面,也有收藏老師的這件作品。

      刪除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