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新北市】路過宏廣卡通公司.昔日的東方迪士尼

作為一個喜歡看 End Credits 的觀眾,每當看到美國動畫影集的片尾出現 Wang Film Productions、或是 Cuckoos Nest Productions,往往會特別注意。因為這是台灣動畫公司「宏廣」在好萊塢動畫業界的稱呼。

1970至80年代,台灣民間代工項目種類繁多,其中還包括動畫。如彼時 Hanna Barbera 是全球最大的卡通王國,自1950年代以來推出近兩百部電視動畫影集,每周的 Saturday Morning Cartoon,是美國一代人的童年回憶。為應付龐大的放映需求,上游創作者決定故事、分鏡等後,旗下許多動畫加工都會發包給海外工作室完成。

宏廣動畫公司內部曾於王童《香蕉天堂》(1989) 登場。
(C) 中影

比較知名的像是日本的東京電影新社 (TMS,日後製作《魯邦三世》劇場版、《名偵探柯南》等)、南韓的 Sunwoo Production Inc.,另外就是由導演王童 (本名王中和) 的哥哥王中元於1978年所創立的台灣宏廣。由於曾參與 Richard Williams 的首部劇情長片 Raggedy Ann & Andy (1977) 的動畫繪製工作,這個經驗對王中元創立宏廣有很大幫助。

《電子世界爭霸戰》(1982) 出現宏廣動畫師牆
全部以中文本名登場,創辦人王中元領頭。
(C) 
Walt Disney Productions

規模極盛時期,新店中正路的宏廣總部大樓曾聚集千名各種技術和非技術員工,業務量高達全球近三分之一影集的承包業務。當時台灣動畫師大幅低於美國動畫師的成本,所以能在勞力密集的手繪動畫產業中快速成長,也因其驚人的產量以及製作效率,宏廣被好萊塢譽為「魔術的宏廣」(Magic Cuckoos Nest),合作對象包括迪士尼、華納、米高梅等大廠。

被媒體報導最多的一部是1982年《電子世界爭霸戰》 (Tron),這是第一部廣泛使用電腦動畫的主流電影,宏廣負責該片後製的描圖 (inking) 和手繪著色工作,台灣動畫師直接以中文本名出現於 End Credits ,現在看來還是相當震撼;與 Hyperion Pictures 合作、迪士尼發行的長片《小麵包機歷險記》(The Brave Little Toaster, 1987) 也很常提及。

史蒂芬史匹柏掛名監製動畫影集《狂歡三寶》(Animaniacs)
片尾出現宏廣動畫公司,主席王中元 (James Wang)  (C) 
Warner bros.

我們熟悉的電視動畫影集《唐老鴨俱樂部》、《妙妙熊歷險記》、《小熊維尼歷險記》、《航空小英雄》、《星際寶貝》、《加菲貓》、《迷你樂一通》、《狂歡三寶》等,雖不是每集都由宏廣代工,但若仔細看 ,會發現 Wang Film Productions 分工的影子無所不在。

猶記得《迷你樂一通》有一集,主角們身後有世界各國大城市的時鐘,居然驚見 Taipei,難道是宏廣職員刷存在感?說實話,筆者自己不那麼喜歡宏廣的動畫品質,尤其一對比東京電影新社負責的集數,作畫質感的差距更為明顯。日本在動畫的追求與細節的執著還是更勝一籌。

米高梅1993年推出的電視動畫《粉紅豹》,片尾的宏廣
 (C) MGM

網路爬文,其實已有相當多宏廣出身的原畫師、動畫導演前輩分享專業知識、經驗,以及不少述說「東方迪士尼」輝煌的專題文章。

我們也看過王童替宏廣執導《紅孩兒決戰火焰山》(2005) 的原創長片作品,胡金銓《張羽煮海》和別具野心的長片《馬可波羅》可能永難面世。只是傳統手繪動畫技術正逐漸消逝,宏廣總部大樓已經賣給了慈濟。路過此地,僅浮光掠影,走馬看花近代台灣動畫史。


◎ 原文刊載於島國拾影粉絲團 (2023-1-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7Dbnwceh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