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以前工作緣故,來往昔日的建成區許多趟,對寧夏夜市、陳德星堂等景點異常熟悉,殊不知經過日新國小校門幾次了,始終沒有進去參觀的動力。近期因為找到電影《愛情來了》(1997) 其中一幕是在該校操場拍攝,讓我大吃一驚。最初猜測這顆鏡頭應該是在國語實小、台北教育大學之類的校園取景……結果當發現是在日新國小時,真是跌破眼鏡!
這種感覺跟年初找到《悲情城市》(1989) 山中場景一樣,看似遙不可及的地點、或者以為早已消失,沒想到根本近在咫尺還保存完好,有種難以言語的驚喜感。
日新國小最早的前身為「大稻埕第二公學校」,後來改稱「台北市日新公學校」,校名取自《尚書・湯之盤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日太原路有兩間日治時期就已存在、招收台籍學生的公學校,日新公學校專收男生,蓬萊公學校 (今蓬萊國小) 專收女生,所以當時有「日新公,蓬萊媽」的戲稱。
一踏入校門,就是1920年落成的紅樓,是創校以來唯一留下來的建築物。2010年,透過旺台環境文化基金會規劃,採用來自基隆港西岸六號碼頭蔡合源冷凍廠拆除後、同時期生產的TR磚進行修復;2012年,紅樓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質樸紅磚、圓拱廊道,雖然形式簡單,但在周遭綠意環伺之下,視覺舒服。
為《望春風》譜曲的作曲家鄧雨賢,亦曾於日新國小任教,校園內立有銅像以示紀念;而作詞家周添旺則為校友,與鄧雨賢一同創作的《雨夜花》、《月夜愁》等歌謠,迄今仍膾炙人口。
離開古色古香的日新國小,順道去看大稻埕變電所 (又名建成變電所 )。這座位於蓬萊國小對面、被榕樹遮蔽的墨綠磚建築,頂端還裝飾著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徽。這座1930年代就啟用的變電所仍在服役,是個活的市定古蹟。
再次因為電影場景踏查,重新注意到這些先前被我忽略的尋常風景。
【參考文獻】
1. 胡彥君、陳木金、邱馨儀,《修復百年紅樓再現日新風華》,2013學校建築研究年刊
2.《修太原路上青磚塔樓 道盡大稻埕春秋》,台北市區營業處 推動建成變電所修復保存計畫,2018.6.11
◎ 本文同步刊載於島國拾影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