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台北市】南港茶山.余氏古厝.栳寮製茶所.魏靜時故居.鹿窟事件

比起木柵貓空、坪林等著名北部茶鄉,南港茶山由於交通不便,就算政府多年前在此興建茶葉製造示範場,來這旅遊的人數始終不多。不過多虧如此,茶山才保持一分靜謐,適合前來尋幽踏青。

舊庄茶山所處的畚箕湖,地勢因似畚箕狀而得名

1885年 (清光緒11年) 間,福建安溪移民魏靜時、王水錦相中南港舊庄山區 (大坑畚箕湖) 適合種植茶葉,攜家帶眷先後抵台,引進安溪包種茶,從事茶業產製研究。兩人製法不大相同,王水錦採武夷烏龍茶製法改良包種,茶湯濃厚偏紅;而魏靜時的製程不用像烏龍茶製法複雜,色澤蜜綠且散發芳香,受到日本人青睞。

研製成功後,各方邀請他們至各地講習傳授,使得南港成為包種茶研製重鎮,後來茶園擴大到文山、石碇、坪林等地。但因外銷需求銳減、南港轉為工業區,世人反而知道木柵、坪林一帶出產「文山包種茶」,卻忘記南港才是台灣包種茶發跡地。

雖然是台北市和新北市交界,但從高處遠眺,層巒疊嶂,彷彿身處於距離城市十分遙遠的深山。筆者的首站先來到余氏古厝。





位於舊莊街2段316巷內的余氏古厝群,是台北市最具規模的安溪移民土埆厝聚落,邊坡還有棵超過200年樹齡的樟樹,枝葉茂密、綠意盎然。

已有200多年樹齡的老樟樹,樹胸圍270公分,高約15公尺,可謂台北市珍貴的國寶樹木。

這是最靠近老樟樹的余氏古厝,土埆厝基底採用石塊,原本是最具可觀、時常出現於旅遊書籍的一棟,可惜拜訪當下屋頂已經崩壞塌陷,目前用鐵皮維護。

根據資深前輩Tony的踏查資料,騎車從舊莊街二段繞進迂迴的200巷,約莫五分鐘再從232巷U字形緩坡直下。巷道盡頭的紅磚平房,正是日治時期設置的栳寮製茶所。當時日本人聘請魏靜時擔任講師,在此開辦包種茶講習會。

魏靜時故居則緊挨著幾幢民宅,任憑荒煙蔓草埋沒。若沒有解說牌說明,根本不會知道這是包種茶始祖的故居吧!住在隔壁的阿姨,得知我是特地前來看這幢廢墟時,反應驚訝。

經過製造示範場繼續往山上走,就抵達兩市交界的三岔路口,鹿窟事件紀念碑就座落在斜坡上。這個發生於1952年的白色恐怖政治案件,後來成為侯孝賢《悲情城市》(1989) 後半段左翼游擊基地的劇情原型。

一旁汐碇路的鹿窟菜寺,當時作為臨時聯合指揮所兼偵訊場所,該事件後改名光明禪寺。不過電影拍攝當下,沒有選在事件發生地重現歷史,而是在遙遠的另一端。

布袋戲師傅李天祿的回憶錄,講述過他年輕時跟旺來伯在石碇山區「喚戲」。最初旺來伯的戲台沒取字號,所以李天祿就建議,我們住內山,每天起床看山、吃飽看山,翻山越嶺就好比遊山玩山,不如就叫「遊山景」。眼前的歷史現場是阿公口述中的山區,唯獨青山還在,人事已非。

【參考文獻】

1. 趙莒玲,《台北城的故事》,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1993

2.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 本文同步刊登於島國拾影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FdJSJvV4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