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南港以製茶聞名,到了日治時期,煤礦業及磚瓦業迅速興盛,靠近 #基隆河 畔的區域曾有段時間煙囪林立。不過南港的土質不適合燒磚瓦,所以磚廠的土多出自內湖塔塔悠等地,經由橫跨基隆河的吊橋運來;這裡的磚窯主要採用歐洲傳進的霍夫曼窯 (Hoffmann kiln),因呈現八卦造型,故又名「八卦窯」。
1970年代,隨著燒瓦泥土用罄,須由外地輸入導致成本增加;平房建築銳減、新式大樓建材改用鋼筋水泥,內湖及南港的磚廠陸續遷移或歇業,遂成歷史名詞。
目前我們可以透過南港路三段的公車站牌「松山磚廠」,還有後方松河街被蕨類掩蓋的磚瓦窯、碩果僅存的煙囪,回憶這個消逝的產業。
這棟建築曾是八卦窯一部分,不過當年的另一個煙囪已在2001年遭到拆除,正是前方空地。
半世紀以來,南港從輪胎、瓶蓋、肥料工廠群聚的「黑鄉」,翻身成為軟體產業聚集的科技重鎮,不禁感嘆滄海桑田。至於為什麼會來到南港?因為我正在為下期《Fa電影欣賞》專欄展開踏查,這根聳立的煙囪將是關鍵線索。
【參考文獻】
1. 趙莒玲,《台北城的故事》,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1993。
2.《Nangang Smokestacks 南港煙囪的歷史》,Foreigners in Taiwan,2024。
◎ 本文同步刊登於島國拾影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JvKb7Kyi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