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0

【台北市】圓山水神社


很難想像在終日車水馬龍的捷運劍潭站旁,竟然有處古樸幽靜的世外桃源。多年前曾逛過某位格友的部落格.記得他行遍全台灣留存的神社遺跡,並撰下許多精采遊記,我從他那兒得知圓山水神社的大名。自此之後,這處神秘的迷你神社不時在腦海裡繚繞著,心想找天一定要去探個究竟。

圓山水神社隱身在自來水事務處陽明分處的後山,中山北路上有非常顯著水藍色指標。今遇假日,公家機關不開門,還好旁邊有小徑可以繞進去。


隨著石級蜿蜒而上,林蔭蔽天,市街的吵雜聲遠遠拋在腦後,我的心情很是自在。步道的盡頭有幢枯萎藤蔓攀爬的高塔,乍看之下, 宛若藏匿在樹叢中的歐洲古堡。這幢是草山水道系統的「活水頭」,曾做為貯水之用。「活水頭」三字由台北市尹 (相當於今天的台北市長) 武藤針五郎於昭和六年 (1931) 所題。


高塔後頭有一大片廣闊的草坪,是過去貯水池的所在位置,草坪四周散置著當時候的儀表等設備,仔細端倪,發現它們的輩份都比我高哩!

大草坪之東即是圓山水神社。身負供水重任的草山水道系統,從竹子湖山麓再到圓山,跨越明治橋 (今中山橋) 渡基隆河,將水源滾滾送進台北市。這是台灣首個設置水管橋的自來水水道系統。如今天母水管路(天母古道)是熱門的親山步道,反而最為接近市區的圓山貯水池鮮少人知曉,十分低調。


草山水道是一項複雜的大工事,當初建造水道時也曾造成多人殉職。自來水公司員工欲捐款創建神社,一方面是敬畏神明,另一方面撫慰亡靈。於是圓山水神社在1938年———貯水池啟用七年後設立。

國民政府遷台後,大多數神社都面臨拆除的命運,劍潭山麓的台灣神社被改建成圓山大飯店。水神社則因過於隱密,所幸並未遭到大規模的破壞。儘管神殿和鳥居都已消失,但整體格局至今保留完整。

供香客淨手的水缽、石燈籠及兩頭由日本商社捐贈的狛犬皆保存完好,古意盎然,洋溢濃厚的日式風情。

短短五分鐘的腳程,從幽靜走回喧囂。來一趟圓山水神社,遊走於歷史、自然之間,好不暢快!

【草山水道系統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