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1

【新北市】探林摶秋湖山電影製片廠


1955年,邵羅輝執導、第一部十六釐米台語電影《六才子西廂記》,為「台語片時代」揭開序幕;隔年,何基明編導、首部三十五釐米台語劇情片《薛平貴與王寶釧》上映,票房奇佳,活絡整個台語片市場的景氣。見此成績,何基明導演信心十足,於台中籌備「華興電影製片廠」,成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家具有規模組織的民營製片廠。而在北台灣,家境富裕、大豹炭鑛的少東也對戲劇與電影充滿抱負,並在鶯歌山區開創當年亞洲數一數二的「湖山製片廠」。他就是林摶秋。





原先只是登樹林小百岳大棟山之行,筆者忽然想起林摶秋的湖山製片廠好像就在附近,於是臨時決議騎車去一探究竟。一路蜿蜒下山抵達桃園、新北市界,爾後再從鶯歌區中湖街轉入344巷,越過小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斷垣殘壁的殘跡與一間工人頻繁進出的工廠。



可能是機車引擎太大聲,驚動了領班,上前向我詢問來意,「對啊,這裡以前是片廠,我身後這間工廠,就是當時的攝影棚。這邊已經荒廢很久了,有什麼好拍的呢?」

林摶秋 (圖片出處:國家影視聽中心)

1920年出生於桃園的林摶秋 (1920-1998),父親林添富在鶯歌創建謙記商行 (大豹炭鑛事務所,洋樓位於鶯歌車站旁,已拆除),取得當時北台灣數個礦場的經營權。自新竹中學畢業後,林摶秋遠赴日本就讀於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赴日期間,跟許多有志知識青年一樣,經常流連新宿的紅磨坊劇團 (ムーラン・ルージュ) 進而投入新劇創作,成為在東京第一位台灣出身的專業劇作菁英;後經介紹進入東寶影業擔任電影副導演,為日後投入電影業打下基礎。返台後,與張文環、呂赫若等文學家、音樂家呂泉生、美術界的楊三郎、林玉山等本土派藝文人士,共同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陸續發表多部新劇,最具代表性的為改編自張文環小說的《閹雞》。

《丈夫的秘密》片頭的湖山製片廠商標。

戰後,台灣詭辯的政治情勢,使得林摶秋必須放棄新劇、接棒家業,卻不減對戲劇的熱情。1950年代,林摶秋憑日本導演一句「台灣電影業比日本落後三十年」,立志要在自己的土地拍攝講台語的台灣電影。1957年,他創辦了玉峯影業;隔年,湖山製片廠成立。湖山製片廠佔地約十甲餘,設備先進、規模凌駕公營的中央電影製片廠,曾號稱是日本、印度之外,全亞洲最大的民營片廠。硬體上有企劃部門,兩座攝影棚、技術房,軟體上則取法日本寶塚歌舞團,以非營利文藝組織的模式招收、培訓學員,亦開辦技術人員訓練班,一條龍式從開發、拍攝、沖印到後製,自給自足。

其中,演員培訓的課程安排絲毫不馬虎,有張文環定期前來教授文學、呂泉生教導基礎樂理,其他尚有舞蹈、表演、化妝等專業課程;學生們得以片廠為家,住在學生宿舍,門禁森嚴。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誕生了如張美瑤、林龍松 (凌雲)、張潘陽、吳東如 (韋弘) 、李玉芬等影星。這些學生並沒有簽屬演出契約,因為林摶秋本意為培育人才,並不打算綁死演員,反而鼓勵他們往更好的地方發展。

翻拍自1994年7-8月《電影欣賞雙月刊》的湖山製片廠還原圖,筆者透過此地圖判別現存建築原用途。




理想終究敵不過現實。玉峯影業實際上僅完成五部長片作品 (現存四部,其中《阿三哥出馬》被電檢審查剪到剩下殘片,另一部與白克合作《後台》未完成),政府鼓勵國語片拍攝、電視台開播,台語片市場式微與低迷,林摶秋對電影的未來感到迷茫,進而決定結束電影事業,重新投入務礦。儘管片廠仍提供外借拍片使用,但因地點偏遠、交通不便,最終慢慢掩埋於時光洪流當中。







現在片廠制高點的企劃部還住著林家後人,而最大的A攝影棚也改裝成了工廠,只是周遭養狗以驅趕陌生訪客,不易親近,所以沒有記錄到企劃部現況的影像。










我穿梭在已呈廢墟狀態的片廠建築群裡,開始回憶玉峯影業帶給我們的作品:《丈夫的秘密》(1960)、《五月十三傷心夜》(1965) 和《六個嫌疑犯》(1965),還有無緣一見的《嘆煙花》(1959)。一代企業鉅子對戲劇、電影的未盡之夢,那股滿腔熱血的熱情,不曾遠去。

◎ 參考文獻

電影欣賞雙月刊第70期《台灣電影的先行者──林摶秋》,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年7-8月

歷史上的今天:《台語片先驅 ── 林摶秋導演逝世》,新台灣和平基金會,2022年4月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