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6

【台北市】重返大稻埕 ── 迪化207博物館

近年來,西區翻轉似乎不再淪為口號,而是正在發生中。若來個街頭調查,大家普遍對大稻埕的印象,想必只是「買南北貨或辦年貨的地方」,要不然就是歷史課本上、象徵城市年輪發展的重要記號。儘管號稱台北通的我,自己也很少走進大稻埕了,這回重遊舊地,帶給我相當不一樣的感受。


永樂町,就是咱們熟悉的迪化街,這幾年有了不少變化。早因改建失去原貌的建築,試著透過「仿古」來配合街區景觀的協調;文青店肆一間接著一間開,原先老舊的店裝,經過改造修繕之後,整體空間變得清爽、有質感。在延續老品牌的生命之餘,也吸引許多喜愛老事物的年輕人,「回流」大稻埕。







在過去,街道兩側的精采建築,多屬私人民居,無法進入參觀,只能乾巴巴地看著雕梁畫棟望洋興嘆。如今,這個難以實現的夢想,已逐漸打破藩籬。你可以任意穿梭於老宅其間,享受古今交錯的快感,甚至能倚靠窗櫺,靜靜地坐下來啜口咖啡、讀本書冊,晾他個慵懶的台北午後。迪化207博物館的粉墨登場,確實喚醒一份期待。



顧名思義,博物館所在的門牌號碼為迪化街一段207號。這是幢建於1962年的老街屋,前身為廣和藥行;2006年原屋主將其出售,幾經易手,2009年正式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指定保存。


2016年,曾經認養台北故事館、撫台街洋樓的陳國慈,買下這幢荒廢近十多年的老房子,秉持多年來「老屋新生」的豐富經驗及理念,創辦迪化207博物館,終於在2017年春季開幕。這不僅將老房子重新拉回歷史長河的舞台,賦予新的生命,同時證明迪化街的老街屋,也是可以很「親民」的。










三層樓高的圓弧型現代主義建築,是典型的 Art Deco 藝術形式,線條簡潔俐落;大面積的開窗設計,以及略帶裝飾風格的彩色瓷磚外牆,在鄰近街區多屬兩層樓的仿巴洛克洋樓群裡,獨樹一幟。廣和藥行曾是見證迪化街輝煌中藥史的一員,迄今,我們依然能找到前身的蛛絲馬跡。




走進博物館,會發現這裡的建材主要以磨石子為主,地板、樓梯扶手造型,俯拾皆是,叫人發思古幽情。仔細瞧瞧亭仔腳和每個樓層的地板,亦會驚喜地發現隱藏著做工細緻的磨石子作品,饒富時代趣味




這是間私人博物館,卻不收門票,免費開放大眾參觀,不過進入人數卻有所限制。這項措施,不但能維護優質的參觀品質,也能讓老房子有喘息的空間。









一、二樓目前展出為期長達半年的「送禮人生」特展,引領觀眾回顧台灣百年來的送禮文化。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特展的介紹DM竟然是個紅包袋!雖說有點偷工減料,但不得不說還挺有創意的。







你能想像小小的火柴盒,也能變成展覽內容嗎?三樓的「城市縮影 ── 火柴盒」莊永明收藏展,透過精選近千個火柴盒圖像串聯,各式各樣的品牌、商家及職業,呈現出台北半世紀以來的城市風景,更可以瞭解當年的生活風尚與休閒娛樂







迪化街土生土長的莊永明,著名的文史學者,普遍公認蒐藏台灣史料最豐富的代表性專家。北投溫泉鄉的那卡西旅館、大稻埕的酒家,還是美軍喜愛流連的浦城街一帶等等,這些早已消逝已久的地景,卻透過小小的火柴盒,喚醒了人們封塵已久的記憶,證明它們曾經活生生的存在過。





三樓還設有自助式咖啡吧,收費採自由心證,自行投入桌面上的方盒裡即可,若逛街、逛博物館逛累了,你可以來這個圓弧形的角落,沖杯咖啡,面對窗外歇坐小憩,欣賞老街的風景,享受屬於自己的台北日和。




緊接著走上頂樓,視野頓時豁然開朗了起來。一旁牆面上為良根所創作的壁畫《聚在一起好好》,筆觸簡單樸實,用色豐富卻不華麗,散發著草根的本土生活氣息。


平常只能由下往上欣賞的迪化街,佇立於此,用不一樣的新鮮角度,鳥瞰迪化街街屋的紅磚屋瓦,感受淡水河拂來的徐徐微風,偷得浮生半日閒。




望著底下的街道,人潮熙來攘往,遠處的九重葛花牆爆炸似地盛開,為老街平添另一道美好迷人的風景。或許再過不久,郭雪湖《南街殷賑》描繪熱鬧景象,說不定會在這個世代復甦也說不定。


【旅行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