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2

【澎湖縣】尋找澎湖神社石燈籠


日本時代的馬公會有神社嗎?每到一個鄉鎮,都會抽出時間探尋神社遺跡的我,內心自然浮現這樣的疑問。查找澎湖人文旅行必備良伴「澎湖知識服務平台」後,才曉得縣立游泳池和部分體育場即澎湖神社原址,就是後來的第一代忠烈祠;如今隔一條道路、有著中國北方宮殿模樣的忠烈祠,是1981年 (民國70年) 落成的第二代。

根據文獻,澎湖最早與神社有關的宗教設施,是1896年 (明治29年) 所建、天后宮後方高地的「臺灣神社遙拜所」。1928年 (昭和3年) 選址文澳附近丘陵地興建澎湖神社,1938 (昭和13年) 列格為縣社。那年中日戰爭已爆發,島內皇民化運動正全力實行。


神社於二戰過後改建為第一代忠烈祠,如今變成幅員遼闊的文化園區,聚集了文化局、文化中心、演藝廳、化石館、圖書館、體育館、體育場、游泳池、忠烈祠等,展演、運動功能一應俱全,是澎湖重要的文教重鎮。

曾為神社原址的游泳池和體育場,現已看不出任何蛛絲馬跡。之前看到有網友po日治時期澎湖神社與現今忠烈祠對比照,其實是錯的,因為北方宮殿風格的忠烈祠是1982年竣工、搬遷後的「第二代」。

「第一代」忠烈祠確實是從澎湖神社改建而成,不過後來忠烈祠西遷,原址改建為澎湖縣立體育場。1947年12月,時任縣長徐昇平所立的澎湖縣忠烈祠碑仍矗立於圍牆外的木麻黃底下,因為不顯眼,很容易忽略。

哪裡能找到神社的遺物?基於好奇心,加上讀過長年研究澎湖文史的許玉河老師介紹,我前往文化園區西北側「二呆藝館」,那裏的神社 石燈籠相對集中。


趙二呆 (1917-1995) 本名同和,字中平,因家中排行老二且性情憨直寡言,故暱稱「二呆」,出身於江南世家的他曾任縣長等官職,退休後潛心藝術創作,晚年應文化局之邀移居澎湖,二呆藝館即供他起居和創作的空間,直到逝世,館前道路特命名為同和路以示紀念。


澎湖神社殘餘的石燈籠散置庭園裡頭,成為雕塑作品林立的花園當中,略顯突兀的裝飾。

園內醒目的石燈籠底座,有西臺灣水產株式會社石原數馬等人於昭和18年12月5奉獻,以及澎湖三州會於昭和11年4月奉獻。



石原數馬創辦的西臺灣水產株式會社,以澎湖廳馬公街為據點,提供製冰冷藏、漁市代行及販賣業務;三州會為日本九州人組成的同鄉會團體,這也涉及在台日人多半來自九州。



除了以上石燈籠字跡清晰尚可辨識,其他大多是散落殘件了,有的猶如藝術品般層層疊起。而藝館左後方還有遭放倒的石柱,上刻「陸軍省」字樣,非常神秘,會是神社殘件嗎?話說趙二呆先生應該經歷過中日戰爭吧!這又是歷史洪流的奇妙巧合了。



前往阿東飯店尋找另一個石燈籠底座,根據石刻所示,這是1936年 (昭和11年) 9月由澎湖廳教育會所奉納。若透過澎湖知識服務平台照片便可得知,底座現搬移到另一頭,「奉納」字樣轉向、變得緊貼建築物梁柱,相當難拍,底下也堆滿菸蒂及垃圾。

而鄰近體育場的馬公國中,原址為安葬1895年澎湖之役殉難日本兵的千人塚讀了台湾ビジュアル辞典對於澎湖神社的找尋,他進到馬公國中找石燈籠殘件,堆疊模樣很有趣!由於時間緣故,我就沒進校園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