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4

【花蓮市】菁華林苑.黃昆彬宅.將軍府

義大利小說家伊塔羅·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 曾在《看不見的城市》一書裡提及:「城市不會泄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桿上,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銼、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想要細品一座城市,來回穿梭於蜿蜒巷弄之間,深入觀光客不常駐足的角落,仔細觀察身邊各種不經意的種種,你將發現得更多。

花蓮女中,昔日的花蓮港高等女學校





人類自古逐水而居,賴河維生。一座城市,甚至一種文明,也往往因河流而誕生、因河流而繁榮、因河流而偉大。羅馬之於台伯河,巴黎之於塞納河,台北之於淡水河 ……  那,花蓮呢?

悠悠流過市區、最終注入太平洋的美崙溪,其上游水源供應了花蓮市及吉安鄉的家戶用水,是花蓮市的「母親河」。這條溪流不僅乘載花蓮市的發展軌跡,蜿蜒如蛇行的曲流,為大地增了柔軟的線條。遙想當年,日本人一定也被眼前的秀麗山川所吸引,逐於下游出海口兩岸,進行諸多影響花蓮發展甚鉅的都市規劃。



從明禮路拐入菁華街,繞著花崗山麓往美崙溪方向前進。菁華街躲在市中心一隅,蟬聲繚繞,風吹樹影,是市區內難得的僻靜之地。街底有座橫跨美崙溪的菁華橋,是花蓮市最具特色的美麗拱橋,亦是日據時代,聯繫美崙地區通往花蓮港街的吊橋捷徑。從最初的吊橋到今天的紅色拱橋,歷經世代交替,見證了花蓮港街到花蓮市的歷史變遷。

菁華街到軒轅路口的舊火車站,日據時期稱為「朝日通」。而這座連繫美崙溪兩岸的吊橋,也就稱為「朝日橋」;光復之後,朝日通改名為菁華街,朝日橋自然也改稱菁華橋。在當年,「朝日橋」北接自來水廠及松園別館,南連林業出張所、花蓮港高等女學校、花蓮港街等總督府各官辦機關,這條「朝日通」,是花蓮港街政治、軍事、經濟與教育的主要集中地域。



很難想像如鄉村般靜謐的菁華街,曾經擁有過那麼重要的政經地位。儘管物換星移,我們仍能透過柏油路兩側的老建築,窺探菁華街舊日的輝煌歲月。走過花蓮女中正門,會發現蓊鬱綠樹掩映間藏著一幢簡單典雅的小洋房,若不仔細瞧,還真容易錯過呢。




菁華林苑興建於1919年 (大正八年),最初是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所使用。1929年 (昭和四年) ,總督府殖產局營林所東部出張所遷入辦公,主要接受花蓮港廳及台東廳委託負責造林任務1942年(昭和十七年),再改稱「花蓮港山林事業所」。

台灣光復後花蓮縣政府接管了日本人留下的木材事業,但歷經多次變數,從省政府農林廳輾轉林務局,直到1960年正式宣告裁撤。菁華林苑成了閒置空間,長達四十餘年無人過問。2002年,花蓮縣政府公告其為「歷史建築」;2003年,又以「花蓮港山林事業所」之名公告為「縣定古蹟」。菁華林苑在台灣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被選為第五十五名。


菁華林苑外觀簡約大方,素雅端莊,仿造西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幾何對稱平面和優美比例的拱門圓弧,充滿古典語彙。當初在設計時,亦有考慮到當地氣候,而加高了門檻並在屋簷下設通風口,以應付淹水與颱風的威脅。

洋房四面圍繞的院落,植滿樟樹、瓊崖海棠等常綠植物,林木扶疏,綠意盎然。待羊蹄甲開花,相信又會為這片庭園增加不少生氣。



與菁華林苑相鄰,日據時期建成的街廓與民宅,至今保存尚稱完好,有點昔日台北青田街的古樸氣氛。






舊式排水溝現在也不多見了。


在菁華街的日式住宅區裡,有一棟人去樓空的洋樓遺跡,叫我好奇不已。上前一看那有些年紀的鑲嵌石碑,律師黃昆彬,何許人也?根據2006年一篇聯合報的專訪,才發現這位黃先生可是位傳奇人物。不僅是名德高望重的律師,亦是位充滿才情的作家。



出身於台南的黃昆彬,是花蓮地區的資深律師,前花蓮縣長吳國棟金盾案,黃昆彬也是其中的辯護律師之一。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又驚險的經歷 ── 日據時期搭貨輪赴日求學,兩度遭美軍擊沈獲救;台灣光復,「白色恐怖」他也沒錯過,被檢舉涉「匪嫌」罪,無端羈押了兩年,最終獲釋。黃昆彬先後考取書記官、司法官、轉任律師,因愛上花蓮的蔚藍海景,舉家搬遷至花蓮,成立律師事務所。中風退休後,每天以日文寫小說,再翻成中文投稿,手腦並用當復健。高齡作家的作品參加全國小說比賽,從四千多件當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

黃昆彬曾言,過去五十年,天天寫書類、答辯狀,荒廢文藝創作。因此,他寫小說要經過兩道「手續」,先用日文寫再翻譯中文。台灣文學前輩葉石濤、楊逵都是他的同班同學。

2006年的報導,彼時八十二歲。黃先生應該已經不在人間了。論及台灣文學,葉石濤、楊逵往往都會被憶起。卒年不詳的黃昆彬,則永遠陷落在歷史深處。


跨越中正橋來到美崙溪北岸,映入眼簾的先是沿著山壁延綿的大理石拼貼畫,雅致而不俗。而右側美崙溪畔的腹地,則有一大片日式住宅群值得駐足欣賞。


因地鄰軍事指揮中心 (今松園別館),1936年 (昭和十一年),日本政府決意於鄰近溪畔興建陸軍高官眷舍,全以檜木搭造、和洋風格混併,依官階高低分別入住。其中,當時花蓮的軍事最高指揮官 ── 中村明大佐便居住於此。台灣光復後,將軍府挪為眷村使用,國民政府兵工學校的少將單志成遷居此地,將軍府因而得名。



這幢坐擁獨立花園及老樹的宅邸,即為中村大佐的舊日寓所。在地方文史工作者與社區積極聯署爭取下,將軍府免於被拆除命運,不但登錄為縣定古蹟,亦成為花蓮市重要的文化資產。


中村大佐故居背後還有一段感人的小故事。2001年,當年仍然在世的中村明,寫信給當時居住在將軍府的劉漢英夫婦,表達感謝他們家對於寓所小心翼翼的使用,使之未受到破壞。同時感謝他們在其拜訪昔日住所時,所給予的親切接待。


仔細端倪「夫妻樹」,中間樹縫是不是恰巧呈現台灣島的形狀呢?



格局方正、整齊劃一的將軍府宿舍群,儼然是一處規畫良好的移民聚落。每戶正門前都有迷你庭園,以及傳統的日式水泥門柱,石柱上皆鑲有象徵官階的標誌。




經過長年風霜雨露,這些軍官宿舍已顯疲態,但充滿古韻的歷史氛圍依舊勾引著我,不斷想像著每戶窗櫺木門背後,曾經住著什麼樣的人?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




午後,涼風徐徐。漫步於將軍府,細品這座人文薈萃的城市,所散發的獨特魅力。

【旅行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