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您是否曾注意過?在植物園的對面,和平西路與莒光路轉角處,有一處被鐵籬圍住、綠樹掩映的廢墟,若不仔細近看的話,可能會被誤以為是即將都更的施工用地呢!實際上,這可是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登錄的歷史建築,台北市第二座現代的垃圾焚化廠 ── 龍口町塵芥燒却場。
「塵芥燒却場」,即垃圾焚化廠之意。日治時期,殖民者將現代都市的新觀念帶入台北,城市建設、生活物質逐年改善之餘,卻同時迎來大量的垃圾問題。1932年,台北市役所於當時仍屬邊郊的城南地區「龍口町」設置燒却場,1933年1月30日正式啟用。
西元1932至1933年間,台北市役所規劃興建三處大型垃圾焚化廠,分別座落大龍峒 (今樹德公園)、龍口町及大安 (今信義市場),龍口町的現址為目前唯一僅存。這三處塵芥燒却場解決了垃圾焚燒的問題,不但不受天候影響,更能有系統地達到全市垃圾處理量之需求,是當時台北市公共衛生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這座塵芥燒却場引進岩本式燒却爐株式會社專利的「岩本式自然通風爐」,由該會社九州出張所生產;共設四爐,以耐火磚砌成拱形,共用一個煙道與煙囪。
依稀可見「特許岩本式」的字樣,特許意指「專利」。 |
斜坡清運車道遺跡 |
斜坡清運車道銜接二樓傾倒台,呈L型直角 |
古色古香的爐口 |
走進焚燒爐內部,頂上為清運台的垃圾投入口,透入天光,將磚砌的爐內照的通亮。爐內迄今仍堆放不少雜物,應當是有人曾將之當作住家、倉庫空間使用。
當年違建住家遺跡 |
猶如拼圖、不同磚造風格的地板紋理,代表著此地民居之變遷 |
時光荏苒,從重新出土到今日,又過了整整十年,市政府有何作為呢?依舊任其荒廢、雜草叢生,可憐的「歷史建築」。沒有導覽指引和文史工作者奔走,又有誰會知道,眼前可是見證台灣環保史的重要資產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