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1

【跟著電影去旅行】06:《愛你愛我》檳榔街.《魯賓遜漂流記》安東街35巷.順遊瑠公圳公園

二十一世紀初,是林正盛創作歷程開花結果的階段。2001的《愛你愛我》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導演;2003年,《魯賓遜漂流記》入選坎城影展「一種關注」單元。世界級的肯定接踵而來,無疑是對這名來自台東山區的農家子弟莫大鼓舞。另外,林正盛也寫得一手好文字,讀過導演投稿聯合文學的《魯賓遜漂流記》、《未來,一直來一直來》,簡單樸素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字字真情,令人難忘。

之所以會特別提及這兩部與台北有關的電影,除了是林正盛創作史最豐碩、最受到好評的作品之外,另外就是兩片拍攝地點,不約而同地有部分重疊了── 畢竟年代相隔不遠,難免會有重複的選擇。甚至啊,前者還可說是後者的續集呢!



◎愛你愛我 (2001)

《愛你愛我》述說北上打拼的麵包師傅小風(張震 飾),遇上逃家的檳榔西施、夢想當歌星的菲菲(李心潔 飾),兩名對這城市懷抱著夢想的年輕男女所激發的愛情故事。只是後來,面對黑道分子的糾纏干擾,注定讓這對戀侶從此無法再相見。



深受柏林影展肯定的《愛你愛我》,同時是我最喜歡的林正盛作品。不但將台北的美與醜呈現得淋漓盡致,選用配樂、場面調度充滿年輕活力,更是在林導過往影片 (《放浪》、《美麗在唱歌》) 不曾有過的新鮮創舉。

林正盛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麵包師傅,小風這個角色,明顯是導演自己的縮影。而《愛你愛我》的英文片名 Beletnut Beauty,詔示了片子另外一個重心:檳榔。當年為了營造菲菲當街攬客的工作環境,特地挑選鄰近光華商場的八德路、市民大道口,沿街搭建一整排玻璃屋、閃爍的霓虹燈招牌,打造成「檳榔一條街」,是當年國片罕見大手筆搭景舉動。


不過,拍攝過程困難重重,尤其是警察的干擾:當時製片公司向轄區警察局申請多次,都不通過;後來劇組搭景趕拍,卻遇上警察取締,理由竟然是「馬市長不鼓勵吃檳榔,所以不能在台北市拍攝檳榔攤的場景。」聽起來真是讓人啼笑皆非!還好現在有影委會這個管道可以溝通協調,不容易再遇到這麼可笑的理由了!



全片的主場景幾乎都圍繞在檳榔街一帶,旁邊的市民大道三段126巷,也有一場小風投信的場面。可惜鑲於石牆、那個不起眼、復古小郵筒已經不再,現則變成普通的巷弄指示牌,徒留遺憾。




魯賓遜漂流記 (2003)

《愛你愛我》鎖定對未來充滿期盼的年輕人,《魯賓遜》談的就是事業有成、卻認為前途茫茫的中年男子。戴立忍飾演一個喜歡窩居飯店、投資房地產成功的紅頂商人Robinson,他已經跟個老外買了一個南美無人小島,打算退休搬到那兒,安享天年。總是獨來獨往、漂泊無依的他,萬萬沒想到,那些曾經在他生命中有過熱情的女人,竟一一出現、一一表露自己當年對他的心意。其中一個飯店櫃檯的小菲,就是前作《愛你愛我》的菲菲,這般設定,無形地讓兩款天差地遠的故事連結起來。

《魯賓遜》並沒有直接發行影音產品。我是在一次寶藏巖舉辦星空電影院的晚會上,才有機會看到這部片子,要不然真的無緣相見。記得林正盛導演也來了當晚的映後座談,跟我們分享當年的拍攝秘辛,例如男主角最早底定是梁朝偉,答都答應了,結果檔期喬不攏,最終只好放棄。

《魯賓遜》節奏緩慢溫吞,像是首給中年人的輓歌。若說《愛你愛我》是林正盛的靈光乍現,而《魯賓遜》似乎又回到了九零年代的林正盛。還好鏡頭語言繼承了《愛》的活力,有不少有意思的推軌運鏡,讓全片不至於枯燥乏味。

台北在兩片裡的呈現,比起《愛》片堆疊出帶有點邊陲感的台北,《魯》片的現代都市氛圍凝重,旅館、樣品屋、捷運、市民大道高架橋,甚至是居家空間,無不是線條單一的簡練設計,散發囚禁般的冰冷。唯一讓人感到舊時代魅力的,是戴立忍帶陳湘琪去尋找舊宅遺址的橋段 ── 是在安東街35巷取景的。



影片裡熱氣騰騰的小麵攤還在,右側緊鄰的是瑠公圳公園。



步入安東街35巷,巷弄雖短,但也能獲得片刻靜謐。令我備感驚喜的是,巷內還保有兩座舊時代的紅磚古厝。在寸土寸金、人聲鼎沸的東區,實屬難人可貴。



深夜,Robinson 佇立於廣場中央,聲稱此地為記憶中的舊家原址,向陳湘琪娓娓道來童年記憶裡,家的格局、樣貌,還有他那早已印象模糊的父親。






這條狹長的綠帶,地底下其實流經清代灌溉台北盆地的功臣 ── 瑠公圳的第一霧裡薛圳支線。前些年市政府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這條「水路」,特地重新整建瑠公圳公園,豐富地景視覺意象,讓遊客懷想當年東區仍為阡陌良田的情景。



瑠公圳分為兩條幹線,第一幹線自公館開始,沿著蟾蜍山西側、信安街、延吉街向東北行,沿線經過頂內埔、下內埔、六張犁、興雅庄,到達錫口、上下塔悠庄。

第二幹線則位於目前新生南路下方,北行至九汴頭 (今溫州街與新生南路間);第二幹線包括九條分渠,於九汴頭分出,其中含三條主支線,分別為第一、第二及第三霧裡薛圳支線。

建於清雍正年間的霧裡薛圳,是台北盆地最早有興建紀錄的水圳。乾隆年間由周永清籌措資金重修,因當時水源來自霧裡薛溪(今景美溪),於是稱為霧裡薛圳。





何以證明地底下汩汩流動的就是瑠公圳呢?公園一隅,擁有百年歷史的福佑宮是最好的見證者。



福佑宮興建於1824年 (清道光四年),當年此廟是以三塊石頭堆砌成的土地公廟,歷經1955年及1969年兩次改建,才成為如今樣貌。


對聯中的「福地三周水」以及「福地三岔口」,明指此宮位在三條灌溉渠道的交流匯集處,其中最大的是瑠公圳的霧裡薛圳支流,即為目前瑠公圳公園所在現址。


題外話,據聞侯孝賢的下一部電影,好像要拍的就是關於台北河道的故事耶。看來不見天日半世紀的水圳,到時候會以另一種面貌重現大螢幕了。

【旅行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