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4

【澎湖縣】鳥嶼潮間帶生態之旅

鳥嶼是我首座踏上的東海離島,重頭戲之一即欣賞潮間帶的豐富生態。要踏查潮間帶必須算準潮汐時間,所以一早就得至岐頭漁港搭船班。經過員貝嶼、澎澎灘之後,迎面而來的是鳥嶼港口的大鷹雕塑。

早在來澎湖觀光前,我便對走訪潮間帶的行程嚮往已久。1990年代,東海就以海上古道聲名大噪,可與荷蘭菲士蘭 (Friesland) 步行穿越瓦登海 (Waddenzee) 相媲美。

員貝嶼至本島沙港村之間有片淺礁,每當退潮時,潮間帶便猶如「摩西分海」般浮出海面,延綿將近4.5公里,早年兩方村民即利用退潮時機,涉水過海,互通有無。後來,「員貝踏浪」變成熱門旅遊路線,遊客還能在路途中朝聖先民堆疊的石敢當。

只是造訪人數日趨成長,頻繁踩踏潮間帶,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員貝古道就此封閉迄今。澎湖有不少這樣的海上古道,現在可以合法親近且交通容易到達的「摩西分海」奇景,可能只剩奎壁山。

上岸後,在銀海遊艇的年輕教練189 (身高189,故得名) 帶領下,我們先到聚落裡換上膠鞋。膠鞋是造訪潮間帶最重要的裝備,海底崎嶇的礁岩容易使得腳掌疼痛,最好內層再加一雙襪子。另外,防曬也是必備的。澎湖夏季陽光毒辣,海水反光更容易使皮膚曬傷,所以穿長袖襯衫、戴遮陽帽、擦防曬油 (尤其穿短褲的時候),都能有助於防止被「烤焦」。

我這回戴了頂遮陽帽,左、右和後方都有布遮住,神似二戰時期赴南洋戰場的日本兵。不過多虧自己萬事俱備,結束行程後僅右手臂輕微曬傷,整體並無大礙。


徒步經過鳥嶼國小,大約10分鐘就抵達鳥嶼連結南面掛嶼的潮間帶,遠遠眺望這片裸露的海蝕平台,真夠壯觀。189告訴我們,大概10點半前就會漲潮淹沒,下次退潮會是晚上7點多了。

南面掛嶼因外型之故,素有「小富士山」之稱

只見189在礁岩間身手矯健地跳躍,低頭向淺池裡四處摸索,溫柔抱起這些海洋生物,遂展開專業解說:鼓得跟氣球一樣大的河豚,如何聽龍蝦發出叫聲,躲在岩洞裡的海膽、斑點真寄居蟹、鯊魚、陽燧足,還有各式各樣品種的海參及螺類等等,令我們眼界大開、嘖嘖稱奇。


躲在礁岩縫隙中的蕩皮參,以珊瑚沙中的有機物質為食,具有淨化水質功能,有海中清道夫美譽。受到刺激的話,會從肛門排出白色黏液。


189輕輕拍著蕩皮參,遂從肛門處噴出白色的黏液。


斑點真寄居蟹,整體散布許多演狀斑,各節密生剛毛。可於較大的銀塔鐘螺或芋螺等螺殼中發現蹤跡。


非常巨大的螺殼,沒有寄居蟹生活其中。

189在礁岩間身手矯健地跳躍,低頭向淺池裡四處摸索,溫柔抱起這些海洋生物,遂展開專業解說:鼓得跟氣球一樣大的野生河豚,如何聽龍蝦發出叫聲,躲在岩洞裡的海膽、斑點真寄居蟹、鯊魚、陽燧足,還有各式各樣品種的海參及螺類等等,令我們眼界大開、嘖嘖稱奇。


躲在岩縫中探頭、顏色絢麗的龍蝦。


棘皮動物門的蜈蚣櫛蛇尾,又名陽燧足,海星的近親,專門吃浮游生物和藻類碎屑。


帶有毒性的正直愛潔蟹,看起像熟透的螃蟹。名字很特別,所以有特別記住。


小型鯊魚


在石蚵群當中,迷你的笠藤壺附著在岩石表面,有找到嗎?

189一方面亦跟我們傳遞漁民生活知識,例如攀附礁岩的石蚵,用尖銳石塊技巧性地敲開後、再以海水清洗,直接品嚐「石蚵沙西米」;拿起正直愛潔蟹時,稱之本身有劇毒,不宜食用;或是指出有些寶螺曾為古代通商時的貨幣……我戴起手套,一一拾起這些生物觀察和拍照,忽然怨嘆自己身邊沒有筆記本,要不然真該把這些觀察記錄下來,如今只能憑記憶,名稱不一定把握準確,若有錯誤請多包涵。


礁岩上嵌入一顆顆石蚵,用尖銳地石頭敲開再用海水清洗,可以生吃沙西米。


手掌中心的印象中是阿拉伯寶螺,複雜的花紋猶如異國文字般神秘,曾是古代交易的貨幣;手指頭處的塔狀寶螺,像蛋捲冰淇淋,忘記其名。


帶有毒性的班芋螺 ,殼表平滑,有排列整齊的黑色塊狀斑紋。


意外摸到的黃疣海參,柔軟長條型,體表為紅棕色或棕色,並散布許多白色及黃色的疣足,是海參裡最好辨認且不意混淆的種類。


巨大的海蘋果,色彩斑斕瑰麗,令人驚訝的事也是屬於海參的一種。


不知道是什麼魚類,以為是紅新娘或紅秋姑,但怎麼看怎麼不像。( 紅貓,感謝粉專 在澎湖生活的100種理由解惑。)

回到台灣,好奇心不減的我,到圖書館借了《沿著海岸線走一澎湖潮間帶無脊椎動物圖鑑》,果真找到照片中的部分生物名稱。把書來回翻閱,內心讚嘆造物者之神奇,這片棲息地更值得被愛護。

【參考文獻】
《沿著海岸線走一澎湖潮間帶無脊椎動物圖鑑》,施志昀、林家和、賴志威著,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