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覺得深入認識台北的邊陲角落,認識的有點晚。老早在自來水園區、寶藏巖走踏多年,卻從未說服自己穿越永福橋底下,繞進一條名叫「永春街」的小巷──永恆之春,優美的街名。街道狹窄而彎曲,兩旁建築高低錯落,盡頭轉角還有間老人泡茶聊天的小神壇。儘管離公館商圈近在咫尺,竟有種與台北市中心與世隔絕的荒謬感。
這條新店溪畔的小街,因街尾的嘉禾新村為人熟知。網路還能爬到相當多爭取保存嘉禾新村的資訊,非常詳盡,這邊就不贅述了。
當然,眷村「全區保留」的願景終究沒實現。嘉禾新村已於2015年左右拆除殆盡,僅保存北側局部5棟登錄的歷史建築。實地走訪現場,看見眼前生滿雜草的大片空地,總覺得有些感慨。若換另一個角度想,嘉禾新村其實是回歸它最早的目的──公園預定地。西元1932年 (昭和7年),台灣總督府公告《台北市都市計畫》,將嘉禾新村所座落的腹地,規劃成第八號公園──川端公園,部分因應戰事劃入陸軍砲兵聯隊。
國民政府遷台後,國防部接收此地,將原木造營舍及勤務廠房重新隔間,依眷戶軍階,給予不同大小的土地面積,由各眷戶自行建造,屬「公地自建」型態;1956年,原廠房改為眷舍,正式改制聯勤眷村。這裡入住過的高階將領、老百姓,曾經帶來大江南北的生活經驗與人文色彩,都是活生生的歷史切面,嘉禾新村的價值不應被抹滅。
由於其鬧中取靜的懷舊氛圍,嘉禾新村過去是電視劇及音樂錄影帶取景的聖地。例如最著名的五月天《人生海海》(2001),五個大男孩或站或坐於「永春街131巷3弄」路牌前,已是華語樂壇經典的專輯封面──深巷、蟬鳴、斑駁樹影,追想起那個令人懷念台北盛夏,與《藍色大門》(2002) 洋溢的青春感有得一拚。不知道日本朝日電視台攝製、木村佳乃主演的《鄧麗君物語》(2007) ,片中的眷村是否也在此拍攝?
現今開放參觀的遊客服務中心,永春街131巷1號,是張載宇將軍故居。張載宇是導演鈕承澤的外公,而這處宅邸曾為豆導童年成長之處。
大宅裡有寬敞的庭園和假山水池造景,供吉普車停放的前院,結實纍纍的果樹環伺,想必過去給外人一種充滿威嚴、庭院深深之感。後來此地成為豆導多部電視劇的取材場景,可惜我一部都沒看過。不過從《艋舺》(2010) 裡主角們翻牆的地點,特地選在他的母校螢橋國中拍攝,就能體會豆導對這一帶情感有多深厚。
因為對外開放區域有限,轉型成藝文展演空間的嘉禾新村人潮不多,據說要到10月中旬才會完全營運。我決定要等到那時候,再來好好找找五月天的《人生海海》牆。
離開嘉禾新村、循24巷,途經學人新村,朝昔日的萬新鐵路──汀洲路三段方向走去。走到三軍總醫院,對面有間中華福音神學院,是女性建築師修澤蘭1979年的作品,前幾年說要重建,不過目前看似沒有跡象,趕緊拍照記錄。拐彎轉往辛亥路,在曾於戒嚴時期放映海外藝術電影的耕莘文教院前,做為這次徒步旅行終點。
◎ 本文同步刊載於島國拾影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