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 年英法聯軍之役,清廷簽訂天津、北京條約,迫使台灣的雞籠 (基隆)、滬尾 (淡水)、安平、打狗 (高雄)等港埠開港,作為對外的通商口岸。其中,滬尾一港包括艋舺及大稻埕。自此台灣茶葉透過淡水河與世界接軌,著名國際洋行進駐大稻埕,取代艋舺的商業地位,締造商業蓬勃的輝煌時光;日治時期,大稻埕更是北台灣重要的經貿、商業重鎮。
追憶楊德昌《青梅竹馬》(1985) ,侯孝賢飾演的布莊老闆阿龍,所身處的迪化街象徵繁華褪去的舊西區。影格裡出現的洋樓街屋,夜裡鬼影幢幢,彷彿一具具乾癟的空殼。如今走入迪化街,跟數年前相比,又讓我驚覺有些不一樣了。每間百年古厝裡進駐特色小店、餐廳、咖啡館,遊街的外國觀光客不在少數,以為只有過年期間賣南北貨才會熱鬧的老城區,平日就人潮絡繹不絕。
位於中街的「郭怡美」(Kuo's Astral Bookshop),為大稻埕富商郭烏隆 (1878-1973) 經營的批發商商號,其身處的華麗紅磚洋樓,泥塑立面精采耀目,向來是迪化街的地標。郭家後人郭重興從事出版業,近年因緣際會承租下這棟起家厝,開設起獨立書店,讓百年老房子的故事得以延續。
對迪化街街屋的印象,往往是「深藏不露」。以為門面已經夠奢華,裏頭空間卻深邃的令人驚嘆。郭怡美洋樓帶給我也是相同感受。
從第一進往後走,會先通過天井,然後是第二進。面對街道的第一進為商店及辦事處,第二進則作為住家使用,這是大稻埕街屋的典型格局。
找書、看書同時,隱身角落的展示同樣精采,舊時的S磚、當年的吊貨孔,給我一種這裡不只是一間書店,而是一處可以自由遊走的歷史展覽空間。二樓靠近街道的窗櫺座位,午後陽光灑落,簡直是絕佳的讀書光源。
從天井的天梯走上三樓,可以眺望遠處正對民樂街、另一幢郭家所有的大宅,正是侯孝賢《最好的時光》(2005) 第二段《自由夢》藝閣取景地。
《自由夢》舞台是1911年的大稻埕,默片,原型取材自《台灣通史》作者連橫與艋舺藝旦王香禪的故事,藝旦欲贖身嫁人的不自由,男子志在遠方的追求自由。片中穿插辛亥革命的話題、南管樂曲、梁啟超訪台,黎國媛的鋼琴配樂伴隨情節起伏,不時挑動觀眾情緒,相當迷人的短篇,有著電影草創時期大家大衛葛里菲斯 (D.W.Griffith) 作品的風采,也是三部裡我最喜歡的一段。該宅邸有段時間是大稻埕偶戲館,後來搬去西寧北路,現為私宅餐廳經營,祭出禁止攝影規定,非常神祕。
慶幸迪化207博物館結束營運後,郭怡美書店適時補上空缺,讓迪化街的藝文香火得以延續,據說還營業到晚上10點耶。
◎原文同步刊載於島國拾影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