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發生後不久。西元1874年,欽差大臣沈葆禎(1820 ─ 1879) 抵達安平,為了防範日軍再次侵犯,奏請朝廷將自強運動的船堅砲利引入台灣,建設西式砲台、保衛府城,並延請法籍工程師帛爾陀(M. Berthault)及魯富設計,最終於1876年 (清光緒二年) 竣工。據說當年建造砲台時,建築材料除了購自中國廈門、泉州,還挪用當時已頹圯的熱蘭遮城牆磚。
億載金城締造了台灣近代史上不少紀錄。它不僅是台灣島首座西式現代化城池、第一座配備「阿姆斯壯大砲」的砲台,更是台灣絕無僅有的稜堡式軍事要塞 (這不禁讓人想起函館的五稜郭。)
由中國人出資,聘請法國設計師設計,作戰時採用英國、德國的砲、美國的步槍,億載金城真可謂「聯合國」的智慧結晶。
之所以名喚「億載金城」,真正原因是人們直呼匾額上的大字所致。其實其正式名稱是二鯤鯓砲台。
「鯤鯓」(鯤身),原指鯨魚隆起的背部。台南沿海擁有豐富的沙洲與潟湖地形,從陸面遠觀沙洲,猶如鯨魚背部似的,因此出現許多以「鯤鯓」為名的地名 ── 當時熱蘭遮城位於一鯤鯓,億載金城就位在二鯤鯓。不過後來港口淤積,沙洲慢慢地的連在一起,這個古地名就漸漸被世人遺忘了!
在進入這座四面封閉的國定二級古蹟,必須經過這道引橋。從引橋上欣賞護城河,格外顯得清幽靜謐,頗具湖光水色之姿。
砲台的城門門額正背面各題有「億載金城」及「萬流砥柱」,皆出自沈葆楨手筆,題於1874年 (光緒元年)。
緩步走進城門,猶如置身時光隧道,一窺遙遠的歷史幽光。
整座城池佔地三公頃,整體略呈四方形,四隅皆設有稜堡。四邊內凹處,以洋槍防守近攻;四邊凸出處,放置大砲,以利遠攻。中央廣闊空地為操練場,用以操練士兵。砲台四周引入海水,築設護城河將之圍繞,用以阻止及滯延敵軍攀升。
為何取「萬流砥柱」,想必是為了跟「億」載金城遙相呼應吧!
我決定繞行城牆,逐一瀏覽稜堡,作為我遊覽億載金城的方式。
戰爭的煙硝味不再,如今遊賞億載金城,就像是逛一處充滿綠意盎然的大公園。
億載金城配有十八噸前膛大砲五尊、四十磅前膛小砲四尊、二十磅後膛小砲四尊。這些軍備曾於中法戰爭時派上用場。
多虧現場的導覽人員,讓我見到並分辨出唯一倖存的小砲。
這數尊仿製的「英制阿姆斯壯大砲」,外型如酒瓶、三段構成,砲長四公尺,口徑25.4公分,安置在三合土砲座的半圓心砲架上。炮位的中間有分隔堆,砲座下原為二公尺後的三合土層面板,下有木柱支撐的兵防及彈藥庫,但已被土丘覆蓋,已不復存。
遙望往昔的台江內海,已看不出內海樣貌,早被蔥鬱茂密的防風林取代。
紅磚砌築的大砲砲門殘跡。日後生長的老榕樹根部已經破壞砲門。
砲門附近有處1884年(光緒十年) 以前的彈藥庫殘跡。由三合土牆砌造的彈藥庫長約10.35公尺,寬約4.36公尺,離地約3.22公尺深。目前因安全顧慮已掩埋,在地面以相對位置用紅磚框表示。展望視野遼闊的練兵場。 |
沈葆禎雕塑。 |
砲台西側有處安全玻璃罩住的斜坡,裏頭是二十年前整修工程時才發現的小部分兵房及彈藥庫遺跡。
逛遍四座稜堡,就等於繞行砲台一周。襯著夕陽餘暉,這趟懷古巡禮就此告一段落。
地址:台南市光州路3號
電話:06-295-1504
營業時間:每日08:30am ─ 17:30pm
門票:全票50元、半票25元,三十人以上團體票八折,台南市民憑身分證免費。
【旅行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