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梨山賓館及福壽山農場之間的梨山文物陳列館,是旅人來往兩地的必經之處。這幢1971年炎暑竣工開館的中國式建築,在早年台灣出版發行的旅遊書籍裡,總把其與梨山賓館並列,列進造訪梨山風景區的必遊景點。
隨著旅遊景點選擇漸多,文物陳列館的介紹陸續從旅遊刊物中消失,不若以前那麼有人氣了。但這裡豐富多元的館藏和文物展演,仍是相當值得參觀的,可視為認識梨山和中橫公路的前哨站。
成立文物陳列館的另一樣重要任務,就是紀念因開鑿中橫而殉職的無名英雄們。正門兩側,還保存著開館之初勒下的碑文,其中,尤以于右任所書《橫貫公路頌》最引人注目,還可見到參山國家風景區之梨山管理站的前身 ── 梨山建設委員會。
1967年,台灣電影製片廠出品、楊文淦執導的電影《梨山春曉》,柯俊雄、張美瑤、張小燕、巴戈主演,堪稱國民政府拋棄「反攻大陸」思維、回歸本土題材的先鋒之作。本片上映後,不但創下良好的票房紀錄,也間接促成「金童玉女」柯俊雄及張美瑤的婚姻。
當年拍片還有樁軼事:為了拍攝結尾一幕的壯麗山景,動員了直升機空拍。因當時正沉浸愛河的男、女主角一直沒對到鏡頭,導致直升機盤旋過久,導演與攝影師從機上跌落山溝,次日才獲救。不得不說,拍電影同樣是個會賭上性命的職業啊!
文物館右側為中橫開發史紀念館,記載中橫建路的英雄事蹟及地質解說。
二樓「泰雅文物館」展出原住民傳統服飾及建築模型,紀錄著早期梨山一帶泰雅族部落的生活型態,是瞭解在地泰雅文化的好去處。
在文物陳列館待了片刻,接著下山走訪鬧區中心的梨山賓館。難得來趟梨山,不在梨山賓館外頭合影紀念,似乎總有些過意不去。回憶多年前初訪梨山,梨山賓館因九二一大地震受損嚴重,停止營業,僅止門口閒晃走人。2012年,梨山賓館重新開幕,並以「全台灣最高的宮殿旅館」宣誓重回旅遊業,還開放給非房客參觀。
海拔1935公尺、依山闢建的梨山賓館,自1959年開始興建,1965年落成完工,為梨山最早興建、負責接待外賓的觀光飯店,也曾是蔣公行館之一。其古色古香的中國北方宮殿型外觀,與台北圓山、高雄圓山飯店一樣,皆出自同一位建築師楊卓成 (1914─2006) 之手,被譽為「台灣三大宮殿旅館」。
梨山賓館甫一落成,儼然成為中橫最著名的地標。當時銷售國外的台灣觀光明信片、旅遊雜誌,往往少不了梨山賓館背倚青山的秀麗倩影。胡金銓導演的武俠名作《龍門客棧》(1967),其中一幕就以梨山賓館作為主要場景。
《龍門客棧》取景地今昔對照 |
《梨山春曉》也有個同角度的宣傳劇照。(圖片來源:國家電影中心) |
歷經中橫柔腸寸斷、天災的損害,梨山賓館漸漸失去昔日輝煌,就算重新開張,風光亦不如以往。目前,它的評價為3.5星級,惟入住價位不斐,國內外房客評價普遍不高。
儘管裝潢經過修繕,Lobby還是帶點復古風情。且聽櫃檯小姐閒聊,大談梨山賓館是發生一夜情的好地方。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啊。(我倒覺得這裡可以像是史蒂芬金筆下的瞭望旅館。)
步上二樓,風格簡約。角落裡有個蔣公行館,試圖還原老蔣作客梨山賓館時的生活樣貌,有著各式各樣的老照片及蔣宋美齡使用過的進口粉紅色浴缸。對於歷史迷而言,這是處滿值得參訪的展覽空間。
仔細想想,在猶如高山「孤島」的梨山經營旅館,真不是件易事;但對喜歡老字號飯店和「復興中華文化」時期建築物的懷舊迷們,是個福音,就端看個人口味了。
回程時,沿途看到來時匆匆經過的清泉橋,決定停下來散步。這座桁架橋位於台七甲線65公里處,由法國人建造,1954年4月3日竣工,為了紀念在徐蚌會戰陣亡的邱清泉上將故得名。
仔細瞧,右方鋼樑上有個艾菲爾鐵塔的圖徵呢! |
清泉橋底下剛好是南湖溪及合歡溪的匯流處。
清泉橋附近山坡上的果園,密密麻麻的白色套袋,遠觀像雪。
另外一個停下來遠眺的地點是電影《只要我長大》的取景地 ── 環山部落。
群山環繞、遺世獨立的環山部落。 |
環山部落的泰雅語為Sqoyaw,意指四面環山。日據時期,日本人開闢埤亞越嶺警備道,在 Sqoyaw 設立警察官吏駐在所,取日語漢字音譯方式稱「志佳陽」(シカヤウ,司加耶武)命名。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外省榮民遷入、橫貫公路的通車,在在改變了環山部落的傳統生活模式。
【旅行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