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過都蘭,來到東河村,這裡是東河鄉的行政中心。座落於台十一線老雀榕一隅、東河包子的大紅招牌,非常醒目,想不注意也難。
盛名遠播的東河包子,其歷史必須得從「東河飯店」談起。這原先是一間專賣福州菜的小餐館,日後因為包子廣受過路客喜愛,於是便從單純的餐廳轉型為包子專賣店,如今已傳承三代、歷經一甲子多的歲月,後代兄弟也為了爭奪商標,鬧上分家。所以,今日大家走進東河村,會看見三家打著「正統」東河包子的店坊。
一顆肉包定價二十元,看似不怎麼樣,內餡倒鮮甜多汁。酸菜包同樣別具風味,實在是長途跋涉中的「小確幸」。
馬武窟溪發源自海岸山脈、最終注入太平洋,為山脈東側流域面積最廣、長度最長的河流,同時是東河與成功兩鄉的分界線。日據時期,這條溪流因奇岩怪石之勝景享譽盛名,因此在日本人發行的旅遊指南《台灣鐵道旅行案內》裡,稱之「台東耶馬溪」(註一),很早即是著名的觀光風景區。
為了聯絡溪流兩岸,橋梁的興建勢在必行。東河橋起建於1930年代,由任職台東廳土木科的日籍工程師吉田技師設計及督造。為了因應地形並且保留溪中巨石景觀,他將其一半設計成拱型結構,另一半則是支架式的橋墩,兩邊形成有趣的對比,是極為罕見的橋墩設計,堪稱一座與自然環境最佳結合的橋樑,亦是當年東南亞之最。
只是,橋梁建成不久,吉田技師卻不幸病逝。為紀念他的貢獻,當時的東河橋特此命名為「吉田橋」。日後,原先的鐵索吊橋改為混凝土橋面,但當年獨樹一幟的中央橋塔,保存時至今日。近十年,東河橋被文建會評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1992年,由於海岸公路拓寬,東河橋無法運載日趨龐大的交通流量,在當地居民建言下,縣政府逐在橋梁下游處,新建一座紅色的鋼構拱橋,命名為東河新橋。這座新橋造型簡潔亮眼,在一片秀麗的青山綠水環繞下,新、舊橋遙相呼應,現代復古併置,不但為馬武窟溪增添視覺風采,更具時代更迭的歷史意義。
如今,東河橋已從交通樞紐的重要崗位退役,轉型成行人徒步空間,讓人得以愜意就近欣賞橋樑之美,凝視橋下曲折溪谷,平靜和緩的水流,沉澱了所有旅人的心。在地藝術家安聖惠創作的裝置藝術《旅行的風景》,七彩繽紛、圓球體的編織物,點綴橋面的每處角落,企圖呈現旅行與交會的對話關係。
【旅行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