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白景瑞相同,徐進良也是名留義歸國的青年電影人,執導作品類型廣泛。其中有一部筆者覺得蠻有意思的作品是《雲深不知處》(1975),故事為保生大帝作傳,侯孝賢擔任該片副導演。北宋年間福建鼠疫橫行,劇情中出現了封城、隔離的情節,放在前幾年新冠肺炎肆虐期間,簡直有強烈既視感,竟沒有半個人提起這部片!
![]() |
| 《大地龍種》截圖 © IFD Films and Arts Ltd. |
| 《大地龍種》拍攝場景迴龍寺現況 |
回到徐導長片處女作《大地龍種》(1974),雖是以中國東北為舞台,但陳坤厚鏡頭下的台灣風光相當秀麗──開篇就在綠意盎然的阿里山森林鐵路上演火車大劫案,然後流浪英國牧師揹著十字架,走過煙霧繚繞的小油坑、近似桃源谷的青山綠野,最終在拍攝《俠女》(1971) 的桃園大湳聯邦片廠收尾。也許劇情天差地遠,但會讓我想起馬丁史柯西斯來台灣取景的《沈默》(2016),絕非偶然。
《大地龍種》當中出現的寺廟,筆者驚訝發現是龜山及新莊交界的迴龍寺。許多年前就知道這座古剎,但多虧這部電影,促使我更有動力前往迴龍寺一遊。搭乘捷運新莊線來到終點站迴龍,走出一號出口、徒步五分鐘即抵。
登錄桃園市定歷史建築的龜山迴龍寺,後方緊鄰樂生療養院,前方即車水馬龍的省道台一甲,不過濃蔭巨樹杜絕了外頭的喧囂,沿著小山坡走進寺院範圍,便能感受一絲清幽。根據廟方沿革,初建歷史追溯至清道光年間,大漢溪溪水時有暴漲,新莊居民在塔寮溪旁發現三顆神似觀世音佛祖與善女、善才的奇石,於是就地簡單構築草庵,供奉石觀音。
清光緒二十年 (1894) 有仕紳募款捐地建廟,適逢廟前開路,每逢雨後地面竟流出紅色雨水,地方人士認為開路斬斷了龍脈,風水遭到破壞。為了安定人心,將廟命名為「清涼山迴龍寺」,以祈恢復地方元氣,作為女眾道場供人修行。
現今迴龍寺所見規模,乃仰賴地方庄紳、賈人及居民在暴雨沖垮廟身後,於大正11年 (1922) 發起的遷廟重建;據國家文化資產網所述,昭和2年 (1927),在庄紳與凌雲禪寺協助下,迴龍寺成為臨濟宗聯絡寺廟,並獲天皇頒御尊牌,成為正式寺院發展脈絡。
除了維持古貌的大殿及拜亭之外,迴龍寺還設有鐘樓、鼓樓及廂房。2022年,寺廟建築遭白蟻蛀蝕且崩塌,廟方遂展開重建,兩側的鐘樓和鼓樓,以及廟埕都已經過修繕,古意盡失。《大地龍種》極大可能是唯一捕捉原貌的動態影像紀錄。
蠻喜歡這座洋溢台日風情的佛寺。兩側廂房名稱用洗石子呈現,字體生動活潑;也注意到牆面攀附著竹節造型的石砌排水管,原來這不僅僅是大稻埕的專利。
迴龍寺的門神則出自潘岳雄之手 (2013年繪,據稱原先是鹿港的郭佛賜所繪),他是潘麗水的長子,從祖父輩潘春源開始,一家三代都是台南傳統彩繪不可不提的名師。
廟方阿姨見我好奇亂拍,決定讓我見識從日本時代使用迄今的鐘和鼓,能見到這兩件文物,真是大開眼界了!因為前陣子的整修工程,鼓尚未歸為原位、靜置廟宇角落。關於它們背後的來歷,希望有更懂這些的文史專家告訴我們……。
迴龍寺後方的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同樣是我感興趣的歷史空間。大家對樂生最深刻的印象,想必是因捷運新莊線機廠興建工程而引發的保存運動,重要藝文界人士如林懷民、蔣勳、侯孝賢等人都出面聲援;那段期間,也有如《詭絲》(2006)、《沉睡的青春》(2007) 等電影選在古色古香的舊院區取景。
2024年9月,我前往八里樂山教養院參觀鮮少向公眾開放的市定古蹟樂山園,對舊稱痲瘋的漢生病 (Hansen's Disease) 有了初步認識,也對加拿大籍創辦人戴仁壽醫師 (George Gushue Taylor, 1883-1954) 引進漢生病醫治技術,感到敬佩。
樂生療養院的土地最早是戴醫師參與視察,但後來由台灣總督府官方徵收,自行於1930年成立「台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樂生院」,乃台灣第一所防治漢生病的公立收容機構;戴醫師後來另外找了觀音山麓的土地開闢新的漢生病院,以「樂山園」的名稱以示區隔。
如今在新大樓停車場後頭,有座樂生院院民為感念孫雅各牧師 (Rev. James Ira Dickson, 1900-1967)、戴仁壽醫師而興建的迷你建築,一樓為戴仁壽紀念堂,二樓為 #孫雅各紀念館。建築物前為孫雅各牧師的妻子孫理蓮塑像 (Lillian R. Dickson, 1901-1983) ,她於1952年創立台灣第一個立案的社會福利機構「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對面山坡上的小教堂,為1952年竣工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望教會,是院內基督徒的信仰寄託之處。在春櫻陪襯下,這座禮拜堂饒富異國氣息。
從教堂旁通往舊院區的天橋,可以眺望山腰上的整片聚落。幾年的人權抗爭運動下來,儘管並非全部的樂生院方建築都獲得保存,但古蹟修復工程已如火如荼進行當中,未來將以「漢生醫療人權園區」名義開放參觀。我很期待那天的到來。
離開樂生院,我循迴龍寺原路走回捷運迴龍站,省道對面大榕樹下的土地公廟吸引住我的目光。位於兩市邊界、隸屬新莊區中正路929巷口的迴龍石頭公,據稱昔日這是顆延伸到中正路中央的天然岩脈,後來因道路拓寬遭到人為「斬斷」,當地龍脈風水因此大壞,所以才有了迴龍寺遷建於此的淵源。
土地廟後方有個清道光年間的高門陳氏古墓,還保留一小段岩石邊坡,當年開路破壞風水、「斬龍」取雅號「迴龍」的過往,似乎更加鮮明立體起來。
【延伸閱讀】
微笑台灣,行水路|走訪塔寮坑溪,探尋新莊與迴龍邊境軼聞—迴河、斬龍、龜崙人: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7439
◎ 本文同步刊載於島國拾影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