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由於地利之便又有自然風光,除了是台語片的好萊塢之外,也曾是製作政宣片的重要基地之一,因為 中國電影製片廠就在復興崗。這篇算是 FA電影欣賞《揚子江風雲》(1969) 地景巡禮的延伸。
中國電影製片廠,簡稱中製廠或中製,前身是1933年設置的江西南昌行營政訓處電影股,後隨行營遷至武漢,成立「武漢電影製片廠」,1937年正式改名為「中國電影製片廠」。該廠為中日戰爭時期,中國最重要的製片和抗日宣傳機構,戰爭勝利後,奉命從重慶遷回首都南京。1949年,隨國民政府撤退台灣,分批將攝影器材運抵高雄。1951年9月,中製廠奉國防部政治部命令,遷廠至台北州競技馬場,即復興崗現址。
一條龍製片流程的中製廠,初期以拍攝新聞、紀錄片、軍教片為主。1965年,由廠長梅長齡帶領下,開始拍攝商業劇情片。1969年,香港導演李翰祥經營的國聯影業面臨財務困難,梅長齡邀請他為中製廠執導《一寸山河一寸血》,將地下情報員長江一號的真人真事搬上大銀幕,後正名《揚子江風雲》。
![]() |
| 《揚子江風雲》搭景於A攝影棚,版權:TFAI |
當年《揚子江風雲》利用A攝影棚搭設片中的醉月樓大飯店,外景為新竹湖口老街,內景就接到北投的攝影棚內,奇妙吧!全片的錄音也是在一旁的「洞洞屋」錄音室完成。如今這兩棟建物已登錄台北市歷史建築。
| A攝影棚及錄音室 |
| A攝影棚及錄音室 |
《揚子江風雲》叫好叫座,李翰祥繼續與中製廠合作古裝片《緹縈》(1971)。1976年,該廠拍攝三台聯播電視劇《寒流》。1970年代末期,陸續推出《成功嶺上》 (1979)、《中國女兵》(1981) 等軍教片代表作。
除了自家作品,廠區也開放外借拍片,像吳宇森《笑匠》(1984) 開頭戲仿卓別林黑白默片的橋段,正是在中製廠大門附近的庭園完成。朱延平《丑探七個半》(1988) 也利用攝影棚搭出豪宅內景,《異域》(1990) 片尾職員表,也註明配音是在中製廠錄音室完成。
| 已拆除的C攝影棚,變成停車場 |
1995年,中製廠在完成楊立國執導、最後一部劇情片《肝膽豪情》後,宣布停止電影拍攝任務,併入國防部藝術工作總隊,改拍莒光日電視節目。片庫膠卷也全數交由國家影視聽中心收藏。
中製廠雖已停產,但廠區進入21世紀仍然外借影視劇組拍片。描繪台語片輝煌過往的《阿嬤的夢中情人》(2011) 在中製廠內搭出一條市街,應是拆除前的小小高潮。
以前每當路過荒蕪的中製廠大門時,總會想進去一探究竟。多年後重訪故地,發現已經變成一座開放式的公園,當年的行政大樓及廠房建物皆夷為平地,只能從兩側老榕林立的林蔭大道,回憶它曾經的規模;A、B、C三座攝影棚,現在也只留下A而已,2024年11月 OPEN TAIPEI 活動有開放入內參觀,讓人抬頭仰望挑高的貓道,可惜我錯過了,如今鐵皮圍籬再度包圍。
期待當初「北投影視音園區」的規劃能繼續實踐,將A攝影棚恢復拍片用途,提供給劇組搭景拍攝使用。
更多深入中製廠的歷史背景,可直接參考「北投說書人」內容詳盡的三篇介紹:https://reurl.cc/Kd9zdq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