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小琉球的南端海濱的烏鬼洞,別稱鬼界厝,就是其中一座以洞穴探險為主的著名景點。之所以會有這麼神秘弔詭的命名,是因為這裡是「拉美島事件」當中,琉球社原住民的躲藏與罹難處 ── 據稱,這是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種族屠殺事件。
西元1636年,台灣仍處於荷治時期。4月21日,由於東印度公司的船員在拉美島 (小琉球古名,或稱金獅子島) 遇害,熱蘭遮城軍隊藉機率軍討伐,對該島琉球社的原住民展開大規模鎮壓。同月26日,荷蘭人與放索社和新港社的援軍再度駛往拉美島,琉球社人紛紛躲避至烏鬼洞現址。被荷蘭人發現後,派四十名士兵看管,堵住所有洞口、出口,並奪取糧食、水,以煙燻逼出。但是沒有人出來。
一直到第三天,四十二名小琉球社人出來投降,八名為男性,其餘為婦女、孩童。自5月1日以來陸續俘獲,直到5月4日洞窟裡無傳出聲響,荷蘭士兵遂進入洞內查看,竟發現約二、三百具屍體。此次慘劇史稱「拉美島事件」。
「拉美島事件」過後,荷蘭人又陸續將島上其他倖存的琉球社人屠殺殆盡;也有的變為奴隸,輸出販賣至巴達維亞。到了1644年,小島上仍有十五名居民,荷蘭人即責成包租該島嶼的漢人去捕捉。直到最後兩名也被捉後,琉球社就此從歷史上消失了。
「這些不人道、不信上帝的異教徒,對我們和其他很多人所犯的罪行,這是對於有天理公道的全人類的敵人。以這樣的方法來處罰他們,也許是全能者所嘉許的。」荷蘭人在《熱蘭遮城日記》裡,如此記載著這段史實。這般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白人優越思想,相當令人不寒而慄。
清領時期,由於證據和文獻不足,「拉美島事件」中的烏鬼洞,成為失真的傳說。日據時期,烏鬼洞還曾被誤會為荷蘭人窩藏黑奴的避難處。這段關乎種族滅絕的過往,一直要到近二十年、透過學者們鍥而不捨地研究,才還原荷蘭人征討琉球社的歷史。這段失落的台灣史,終於得以公諸於世。
午後時分的烏鬼洞,由於沒什麼遊人逗留,洞口賣手電筒的阿婆生意不佳,深沉的午睡著。
鑽進狹窄幽闇的烏鬼洞裡,清涼海風迎面襲來,空氣中瀰漫著海洋氣息。
1970年代,國內旅遊盛行,琉球鄉公所也逐步展開一系列觀光建設。因此,我們能在烏鬼洞看到許多人工鑿斧的痕跡,開發出甘泉、碧濤亭、怡橋、冽池、幽情谷 、別有天、浩然亭等勝景。但對於現今非常在意自然景觀保育的我們而言,當看到水泥小徑鋪蓋在珊瑚礁岩上時,簡直難受。
數十萬年的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巨石磊磊,突兀崢嶸,烏鬼洞的步道,便來回穿梭於其間。整體景觀其實與美人洞大同小異,但這裡離海更近了,不但能倚欄聽濤,浪花時常還會拍打到小徑上呢!
途經早年鄉公所設置的祝福牌匾,開始進入幽情谷。
迥異於濱海步道的景致,山溝之間裡的幽情谷,名副其實 ──不但有著綠意蔥籠的竹林、陡峭的珊瑚岩大峭壁,浪濤聲亦隔絕於外,實在是別有洞天,很有陶淵明所書「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抵達先前從下往上望看到的海仙壇小廟,蔚藍海景相伴,即代表烏鬼洞之旅告一段落了。
烏鬼洞是展望壯麗海景的好地點,鄰近的落日亭亦然。顧名思義,這裡是欣賞落日的絕佳觀景處。
落日亭像是一處海濱公園,涼亭、木棧道、漂流木裝置藝術,設施相當簡單。除非是要觀賞夕照或靜品一望無際的台灣海峽,要不這兒的可看性就沒那麼高了。
循著環島公路來到琉球嶼東南沿海,會發現沿岸是綿延不絕的珊瑚裙礁;在裙礁內,則是大片平坦的海蝕平台。由於受到海浪的侵蝕作用,全區海蝕平台呈現凹凸不平的狀態。
印地安人岩 (紅番石) |
觀音石。口、鼻的部位風化不少。 |
躲匿在印地安人岩下方的觀音石,是不是挺像望海安座的觀音神像呢?
山豬石,又名老鼠石。 |
老鷹石,或稱鸚鵡石。 |
對面攀伏於山坡、雄偉的老鷹石。看哪,那炯炯有神的眼眸!
對比之下,可以知曉觀音石有多麼小尊了。 |
這些渾然天成的藝術奇岩,帶給遊人激發想像力的賞遊情趣,這不就是旅行最有意思的精神所在嗎? 初登小琉球,收穫頗豐,惟蛤板灣、白燈塔及龍蝦洞未能如願造訪,期待下回有緣再相會。
有緣再會,小琉球! |
【旅行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